我国中医外伤科始于哪个朝代


我国中医外伤科始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我国中医外伤科始于哪个朝代】[摘要]伤寒论中关于“伤”的论述很多,其中“五脏六腑皆伤,伤之所自来”的论述最具代表性 。它首先阐述了伤寒病发生与治疗中,以“五脏与脏腑之伤”为理论依据 。伤寒论所说“五脏六腑皆伤”从整体层面看,体现了中医骨伤科的整体观念 。…[摘要]伤寒论作为中国第一部骨伤类专著,它对于中国古代骨伤学科有着很深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通过对伤寒论中“五脏与脏腑之伤”进行梳理发现:中医学关于“五脏与脏腑之伤”的论述多以五脏与脏腑为基本范畴,因此说它是我国第一部骨伤学专著非常恰当 。而伤寒论中对于伤寒病及辨证论治思想及治疗方法都是以中医文献为依据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而成的 。
1、伤寒论及其影响
中医骨伤学是中医学中一门研究骨骼和人体组织器官损伤及康复规律与方法的学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中医骨伤学与中医学各领域都有着密切联系,比如伤寒、骨伤等都是具有自身特点的疾病,也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 。其致病机理往往与外邪与脾胃、肝气及肾水等有关 。太阳病脉学将外邪与内伏中分,提出了“五脏与脏腑之伤”的理论观点 。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医疗条件相对优越,中医学逐渐成为“外治法”的一种重要来源,并影响到我国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奠定了中医学骨伤科学科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
2、伤寒论的学术内涵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骨伤学专著,其内容主要包括伤寒、杂病及伤寒辨证与诊治 。伤寒论的学术内涵包括伤寒的概念、病因、病机、治疗等 。中医学对于“伤势”最早出现于内经·素问·五十二病方之“伤寒”、金匮要略·阴阳别裁之“寒痹”一节:“寒痹,邪之所犯也 。”[1]、伤寒论·诸阳、少阴、太阳、阳明病症之诊断:“伤于寒者,谓之痹也 。……诸痹皆属火而与血为表里也……诸风皆属阳而与火为里也…”[2]、景岳全书·经脉之“阳痹者,诸脉道痛之候也”[3]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本经篇之“阳痹者,故有痹”[4]、灵枢·营气之“血气逆于上,血气逆于中 。若其病者必当通经脉而不通者,如欲通经脉则先得调脏腑,则先得调五脏,之伤则不能令血脉为顺畅……此则所谓血脉闭阻 。故伤寒之症虽无血脉阻塞而不能通者”[5] 。
3、伤寒论治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伤寒理论指导了后世中医学对多种疑难杂病的辨证论治 。从某种意义上说,伤寒论是现代医学对中医的重大贡献 。关于伤寒的治疗和用药,在历代中医学文献中均有记载,对伤寒论影响最大的是后世医药学家们在辨证论治上,对其认识逐渐深入完善 。如明代张景岳总结前人经验后认为伤寒有以下五大证型:风病,治当解表通里;温病;风热内盛;肺病;中风;疟疾 。对于伤寒证型及治疗上其治疗思想也经历了几个阶段:①从六经辨证论治方法走向温病学(方剂)治疗方法→②以风热邪为主、外感邪为辅的辨证论治→③以寒为主、寒热兼用的补益法治疗→④以温热者为主、温寒者为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