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文章插图
古人说,立春、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都是二十四节气 。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有一个共同的词——节气 。中国古代把太阳运行到黄经340°时,把昼夜分为24个阶段,称二十四节气 。24个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立夏·小满—芒种;小寒·大寒 。24项主数气:惊蛰-春分;小暑-立夏;大暑-立秋/小暑-处暑/白露(雨)~秋分/黄道气(霜);寒露(霜)~冬至(白霜);小雪~大雪;小暑-大暑(天热得下雪天)
1、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根据太阳周年运动规律制定的太阳历季节的划分方法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生存宝典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暑更替、雨雪晴和日照等气候现象 。中国有八大气候区:春雨、夏长、秋雨、冬至和冬至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气象学创立后由华夏子孙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总结出的经验法则,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传承发展 。我国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独特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现象,也形成了与节气相对应的民间习俗 。
2、二十四节气与农耕
与农耕有关的民俗节日非常丰富:冬至、春分、立夏、夏至、小满、芒种、小雪、大雪、冬至寒潮、小寒、冬至、小寒夏至、立春、雨水、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冬至雪、小雪大雪等 。除了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之外,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各地区对农业生产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耕文明也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所在 。
3、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我国古代对节气的认识主要是根据它的太阳位置来确定的 。“天有四季,地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候变化的经验总结 。从我国夏朝起(距今约公元前3000年)就开始把太阳运行到黄经340°处称为“立夏” 。根据尚书“夏气始凉”的记载,立春被认为是春天的开始和结束 。
4、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时间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制度;公元前219年,汉武帝时设立太初历,确定以太阳运行的黄经为圆心,按12个月相变化的周期来计算时刻;公元前207年东汉武帝时以冬至日作为岁首标准;公元前206年汉武帝时颁布太初历 。自那时起,我国就形成了昼夜二十四节气的学说 。目前中国广泛使用的24个节气是:立春、立夏、小满、芒种、春分、清明、谷雨、小暑、大暑(立春)——小雪—大雪:小寒—中寒(小寒):冬至,大寒——大雪:寒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霜冻):冬至(白霜)——冬至日(白露后第29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