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怎么运行的

大家好,我是林毅 。《美国心理测试学》的作者、心理学博士林毅刚是心理测量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现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从事心理测验研究超过40年,他在心理测试学领域被公认为国内最有影响力者 。林毅刚是一位“80后”青年学者,从1993年起一直从事心理测验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同时他还致力于心理学的标准化工作,并以自己对测验标准之独到见解著称 。林毅刚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心理学家手册》、《科学方法手册》等专业专著五部 。近期出版的《心理学技术标准怎样运行的——以美国测量学会为例》一书则全面梳理了关于心理测验技术标准及相关理论研究工作 。

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怎么运行的

文章插图
一、技术标准与心理测验
技术标准是心理学在开展工作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有利于推动研究、评价和发展的技术;(2)能为测试结果提供有力支撑的技术;(3)有助于避免影响问题评估效果的因素或陷阱;(4)有利于保证研究中各项变量之间合理平衡,包括信息的可信度和代表性等;(5)为进一步解释研究和评价提供依据 。从心理学来看,这些原则具有普遍性,而不是个别性 。因此心理学技术标准与人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也是密切相关,通常被称为心理学通用测量方法即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作为一门科学在各国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发展不平衡、不统一带来了一些弊端 。很多国家至今尚未制定出自己适用于本国心理测量学实验研究和实际操作的统一标准,其结果常常参差不齐 。这一情况导致了国外心理学研究对国内心理测验所采用的传统评估评价方法与使用对象的准确性具有很大影响 。
二、理论研究
【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怎么运行的】有学者认为,心理测验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帮助人们进行自我探索 。林毅刚在书中介绍了两种经典心理测验视角,一种是以“心理状态-能力”视角,另一种则是以“情感态度-意识态度”视角 。这两种视角都强调了测验与人之间情绪与行为变化方面的内在联系,这一点与本文所述“测量”的定义高度一致 。两种视角都是将测验当成一种工具,来促进个人能力发展 。两种视角都有一个共同缺点,那就是忽略了人在主观认知方面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两种视角都在试图引导人们改变行为以及做出行为上的调整,但由于两者都涉及主观认知与客观认知之间的关系,所以无法完全达成共识 。
三、总结
在了解心理测量学相关理论和工作的基础上,本书对测验技术标准的发展历史、制定、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测量理论、测验方法、标准及测验与测量者间的关系等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讨论,对理论与实践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林毅刚在本书开篇指出:“心理测验学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学科,也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完善的学科 。在这些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学科中,标准和理论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作者对心理测验学领域标准所做工作进行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既符合国外对本领域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展深入分析认识、又对国内心理测验学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另外,对于测验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来说,书中也提出了作者个人认为的几个重要观点:其一,当前心理学家们对各类情绪量表的理解普遍存在着偏差问题,这使他们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准确、有效地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不同程度上的抑郁和焦虑;其二,情绪量表通常会设置许多复杂且重要的指标;其三,情绪量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反映出被试目前情感状态和控制行为时所需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对事物发展或未来状况之间具有何种联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