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夏至的含义和风俗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夏至的含义和风俗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的含义和风俗 , 仅供参考 , 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2023 夏至的含义和风俗

文章插图
夏至含义
夏至是一年白昼最长的时候 , 也就是我们地理上说的“天长夜短”的时间 , 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 , 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就是夏至日 。
夏至是什么形成的呢?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 , 为夏至日 , 这时候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往北移动 , 所以北半球的白天会很长 , 夜晚的时间很短了 。
【2023 夏至的含义和风俗】夏至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 , 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 , 就确定了夏至 。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 , 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 , 日长之至 , 日影短至 , 故曰夏至 。至者 , 极也 。”夏至这天 , 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 , 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 ,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 , 且越往北昼越长 。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麋与鹿虽属同科 , 但古人认为 , 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鹿的角朝前生 , 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 , 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节令交夏至 , “夏”是季节 , “至”是到来 , 就是说最炎热的夏季来到了 。
夏至这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 , 直射北回归线 。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 所以夏至日又称日长至 。
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 , 影长为古尺一尺四寸二分 , 相当于今天的0.365米 , 也就是一年中杆影最短的一天 。夜晚观测北斗七星斗栖正指向午的方向 , 午在正南 , 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五月 , 也叫午月、仲夏 。
十二消息卦为姤卦 , 卦象“姤”表示地下已有阴气产生 , “夏至一阴生” , 从这天起阳光照射的时间就要一天比一天短了 。
夏至习俗
夏至习俗1:食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 , 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 。周代已有祭神仪式 , 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 。汉族风俗 , 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 。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 , 家家具食冷淘面 , 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 , 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 , 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 , 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 , 此日食粽 , 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
在南方 , 此日秤人以验肥瘦 。农家擀面为薄饼 , 烤熟 , 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 , 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
有些地区 , 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 , 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 , 俗说吃了苋菜 , 不会发痧 , 吃了葫芦 , 腿就有力气 。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 , 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
夏至习俗2:祭神祭天
在古代 , 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 。从周代开始 , 每逢夏至日 , 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 , 以祈求消灾年丰 。除了祭祀外 , 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 , 祈祝国泰民安 。到了宋代 , 从夏至这天开始 , 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 。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 , 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