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高一定是肾病吗 除了肾病还有这些原因可引起

尿蛋白高是肾脏损伤的重要标志 , 那是不是说出现了尿蛋白升高就一定是肾病吗?下面就来介绍下哪些原因还可以引起尿蛋白增高 。
尿蛋白高一定是肾病吗
不一定 。
尿蛋白增高可不止见与肾病 , 还有其他原因 , 如运动过后 , 血液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等都可以引起尿蛋白增高 。所以临床上尿蛋白的增高可以非为肾性蛋白尿和非肾性蛋白尿 。
而且 , 尿蛋白的增高也不能作为肾病的唯一指标 , 需要结合全身症状、肾功能检查、生化检查 , 肾活检等检查来判断 。
非肾性蛋白尿有哪些
体液性蛋白尿
体液性尿蛋白是指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均处于正常状态 , 而本身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异常增多 , 超出了肾小球的滤出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 , 使得尿液中的蛋白尿的含量增高 。这种溢出性蛋白尿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
组织性蛋白尿
组织性蛋尿是肾组织细胞产生的蛋白质、肾脏组织的炎症、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受药物刺激后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等进入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 , 均属于组织性蛋白尿 。当这种组织性蛋白尿出现病变时候也会导致尿蛋白增高 。这种组织性蛋白尿常见于恶性肿瘤、病毒感染 。
益出性蛋白尿
溢出性尿蛋白是指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均处于正常状态 , 而本身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异常增多 , 超出了肾小球的滤出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 , 使得尿液中的蛋白尿的含量增高 。这种溢出性蛋白尿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
生理性蛋白尿
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使肾血管痉挛、充血 , 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强引起的蛋白质流入尿液中 , 而出现的尿蛋白高现象 。
还有哪些情况也可引起尿蛋白高
发热感冒
感冒等疾病引起发烧至摄氏三十八度以上时就会出现蛋白尿 。
起立性蛋白尿
年轻人脊椎向前弯屈压迫到肾脏血管时就会有蛋白尿的情形 。如果不治疗 , 在三十岁前后也会自动消失 。
淤血肾
心脏衰竭等肾静脉淤血时会出现尿蛋白 , 但淤血消失时蛋白也会消失 。
尿蛋白高有可能出现出现与哪些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以持续性蛋白尿为特征,定性为+一- ++.定量<3g/24h,-一般病后2-3星期蛋白转为少量,2-3月后多消失,若蛋白持续不消失,应怀疑有感染灶存在或有转为慢性肾病的可能 。
急进性肾炎
以少尿甚至无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为特征,起病急 , 有持续性肾功能不全 。
慢性肾炎
普通型背炎临床症状轻,但有持续性蛋白尿1-2g/24h,感染和劳累后可增加;背病型肾炎时尿蛋白增高,但晚期由于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尿蛋白反而不高 , 肾小球小管均受累为混合性蛋白尿 。
肾病综合征
是以大量蛋白尿(>3 .5g/24h) , 低白蛋白血症(<30g/L),高度浮肿 , 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如原发性肾病、慢性肾炎肾病期狼疮性臂炎、淀粉样变、糖尿病性肾病 , 尿蛋白最多时可达20g/24h以上 。
肾孟肾炎
急性期为脓尿,蛋白定性为+~ ++,定量<1g/24h,为小管性蛋白尿,常伴球白细胞管型 , 有肾实质损害时尿蛋白增高,可见混合性蛋白尿 。
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损害
如金属盐类(如汞、铀、镉等)或有机溶剂(甲醇 , 甲苯和四就化碳)以及抗菌药物磺胺 ,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 坏死 , 多为小管性蛋白尿,蛋白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