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 五 )


戴香包颇有讲究 。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 , 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 , 象征着鸟语花香 , 万事如意 , 夫妻恩爱 , 家庭和睦 。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 , 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 , 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 , 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 , 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 , 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 , 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 ,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 , 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 , 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 其实 , 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 , 人易生病 , 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 , 易咬伤人 , 所以要十分小心 , 这才形成此习惯 。 种种节俗 , 如采药 , 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 , 饮蒲酒等 , 看似迷信 , 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 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 , 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 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 , 并应弘扬传承的 。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农历五月初五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 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 此外 , 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 , 如:午日节、重五节 , 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 虽然名称不同 , 但总体上说 , 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
“端午节” 。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 农历以地支纪月 , 正月建寅 , 二月为卯 , 顺次至五月为午 , 因此称五月为午月 , “五”与“午”通 , “五”又为阳数 , 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 从史籍上看 ,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 , 烹鹜角黍” 。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 。 据说 , 吃粽子和赛龙舟 , 是为了纪念屈原 。 至于挂菖蒲、艾叶 , 薰苍术、白芷 , 喝雄黄酒 , 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 尽管端午节年年过 , 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 却不甚清楚 , 归纳起来 , 大致有以下诸说 。
纪念屈原说 ,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 据说 ,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 , 死后为蛟龙所困 , 世人哀之 , 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 , 以驱蚊龙 。 又传 , 屈原投汨罗江后 , 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 千直行至洞庭湖 , 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 那时 , 恰逢雨天 ,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 , 再次冒雨出动 , 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 为了寄托哀思 ,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 ,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 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 , 万古传闻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 , 不能洗得直臣冤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