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 六 )


纪念伍子胥 ,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 ,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 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 伍子胥名员 , 楚国人 ,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 后来子胥弃暗投明 , 奔向吴国 , 助吴伐楚 ,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 当时楚平王已死 ,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 以报杀父兄之仇 。 吴王阖庐死后 , 其子夫差继位 , 吴军士气高昂 , 百战百胜 , 越国大败 , 越王勾践请和 , 夫差许之 。 子胥建议 , 应彻底消灭越国 , 夫差不听 , 吴国大宰 , 受越国贿赂 , 谗言陷害子胥 , 夫差信之 , 赐子胥宝剑 , 子胥以此死 。 子胥本为忠良 , 视死如归 , 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 ,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 便自刎而死 , 夫差闻言大怒 , 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迎涛神说 ,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 , 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 父亲溺于江中 , 数日不见尸体 ,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 昼夜沿江号哭 。 过了十七天 ,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 五日后抱出父尸 。 就此传为神话 , 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 令度尚为之立碑 ,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女曹娥之墓 , 在今浙江绍兴 , 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 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 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端午节习俗 ,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 , 是端午节习俗 。 在江淮地区 , 家家都悬钟馗像 , 用以镇宅驱邪 。 唐明皇开元 , 自骊山讲武回宫 , 疟疾大发 , 梦见二鬼 , 一大一小 ,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 , 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 绕殿而跑 。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 , 捉住小鬼 , 挖掉其眼睛 , 一口吞下 。 明皇喝问 , 大鬼奏曰:臣姓钟馗 , 即武举不第 , 愿为陛下除妖魔 , 明皇醒后 , 疟疾痊愈 ,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 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 , 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 , 一律张贴 , 以驱邪魔 。
端午节来历 。 端午节 ,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 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 , 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 仲夏端午 , 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 , 是龙飞天的日子 , 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 , 乃大吉大利之象 。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 , 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 , 节俗内容丰富 。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 , 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 , 至今不辍 。
端午节 , 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 , 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 总的来说 ,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 , 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 , 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 , 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