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剩女候车亭的信息( 三 )


最近, 考古工作者又在江西鹰潭发现了元大德丁酉年(1297年)墓一座, 出土了一对青白瓷塔式瓶, 为塔式尖顶盖, 短颈、鼓腹, 腹以下内收, 圈足微外撇 。 此瓶的造型与江西地区宋、元墓葬中常见的不同, 而与上述"延佑型"的青花塔式瓶基本相同 。 两者相比, 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 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旁证, 即青花瓷器出现的上限时代, 不可能上溯到元代早期 。
明代初期(明洪武年间)
景德镇陶瓷明初洪武的青花瓷, 造型粗重厚实, 制作尚未脱尽元青花的粗犷风格 。 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 。 多为碗类, 还有少量大盘、菱口盏托、梅瓶、执壶、大罐等 。 但传世较少 。 传世品中, 还有一种梅瓶, 外绘云龙纹, 肩部有“春寿”两字, 这种梅瓶, 传世仅见三件, 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 一件藏于私人手中, 另一件藏于日本在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
黄金时代(明永乐、宣德年间)
明永乐、宣德时期, 景德镇陶瓷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 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 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 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 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 有人甚至把永乐、 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 。 有的作品一度创造过中国古美术品售价的最高纪录 。 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卓著名声, 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 。 因而被世人誉为中国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代” 。 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 永乐初年, 刚刚上台不久的新皇帝就派遣以太监为首的叔陶官, 前往景德镇御器厂监督烧造陶瓷, 以补充朝廷需要因而永乐年间的官瓷烧造更是精益求精, 从青花瓷器看, 永乐青花与洪武青花相比, 更趋成熟, 作品从洪武朝的素朴雄浑不断地朝精美典雅风格演变 。
从外观上看, 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两种青料 。 再看永乐青花, 它的青花色调、绘画风格, 与元青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 究其原因:元青花与永乐青花都是采用同样的进口的“苏麻离青”绘制而成的 。 永乐、宣德青花之亮丽, 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倾倒, 如明人王世祯《觚不觚录》中记载:“画当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 价骤增十倍;官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宣德, 以至永乐、成化, 价亦骤增十倍 。 ”永乐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见一斑 。 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 由于大多数书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 因而面貌比永乐朝作品更为清晰, 历代文人对之述之尤详, 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 世人多推宣德为第一, 但由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因而这两朝的作品地历史上曾有一段相当长时期难以区分, 旧时国内古玩行业有“永宣不分家”之说 。 在当今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 其数量远远超过永乐青花瓷, 其中收藏量最丰富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院, 有两千多件作品 。 此外如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丰富 。 另外, 除国内一些大小博物馆有收藏外, 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等地的公私博物馆、美术馆、私人藏家, 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 。 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楼的收藏最为丰富 。
黑暗时期(正统、景泰、天顺)
宣德之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被后人称之为景德镇官窑制瓷的“黑暗时代” 。 由于这三朝官窑均不见书款者, 因而后人对三朝制瓷面貌认识模糊, 时至今日, 人们仍难以区分这三朝的作品, 一般只能根据各时代的产品特征, 从中寻找属于三朝烧造的作品 。 在传世及大量出土物中,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民窑青花瓷有着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 从青料方面看 。 这三朝民窑青花主要采用国产青料, 它们应当就是江西地区的“土青” 。 前期产品, 青花色泽青蓝中带黑者较多, 后期产品有恬淡雅致的倾向 。 这三朝青花的纹饰, 前期常见图案满密的缠枝花卉纹, 但后期出现了许多布满疏简潦草的产品 。 从图案上看, 以缠枝莲纹为多, 有折枝牡丹、折枝花草、云气纹, 还有犀牛、麒麟、双狮戏球、花蝶、莲池鸳鸯、鱼藻、松竹梅、婴戏图等此外, 书梵文或福寿字的产品也有较多制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