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二二八「台湾二二八起义名词解释」( 二 )


“二二八起义”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 , 是当时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但是 , 国民党对起义群众提出的进行政治改革、反对专制腐败、实行民主自治等正确主张难以容忍 , 竟然调集大批军警进行血腥镇压 , 给刚刚从日本殖民统治下挣脱出来的台湾人民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 致使台湾当局与台湾人民之间 , 台湾本省同胞与外省籍同胞之间长期存在隔阂和矛盾 , 其对台湾现代社会留下的阴影几十年不散 , 至今仍存 。 直到1995年2月 , 台湾当局才给予“二二八起义”平反 , 并正式向起义中死难者家属道歉 。

台湾二二八「台湾二二八起义名词解释」

文章插图
2月28日台湾什么节日1947年——台湾爆发“二·二八”起义 。
1973年2月28日 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纪念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的活动
1973年2月28日 , 经周恩来批准 , 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纪念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的活动 。 这是全国政协机关自1966年8月30日停止办公以来 , 第一次公开召集并予以报道的会议 , 标志着全国政协开始恢复活动 。
1990年2月28日至3月6日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90年2月28日至3月6日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 会议提出 , 动员全党和社会力量 , 竭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 。
1994年2月28日至3月3日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
1994年2月28日至3月3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 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 要求力争到20世纪末最后的七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 4月15日 , 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 [3]
什么是228事件内容载自财团法人228事件纪念基金会 「二二八事件」源自一意外的圆环缉烟事件 , 事情的经过大致如下: 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一时左右 , 专卖局接到密报…: 淡水港有走私船运入火柴、卷烟五十馀箱等情事 , 专卖局乃派叶得根、 钟延洲、赵子健、刘超群、盛铁夫、傅学通六名查缉员 , 会同警察大队 所派四名警察前往查缉 , 但当他们抵达淡水时 , 仅查获私烟五箱 。 不久 , 又据密报人说:这些走私货已移到台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马茶房 (太平町 , 今之延平北路)附近 , 按此a是台北最大的私货集中地 。 查缉 人员与警察先到太平町附近的小香园进晚餐 , 以便就近访查 。 下午 七时三十分 , 当他们到达现场时 , 私贩早已逃散 , 仅查获一位四十岁 寡妇林江迈的公私烟 , 拟将其全部公私烟和现金加以没收 。 林江迈几乎 下跪苦苦地哀求说:「如果全部没收的话 , 我就没饭吃了 , 至少把钱和 专卖局制的香烟还给我吧.… 。 」但查缉人员不予理会 。 当时围观的 民众很多 , 纷纷加入求情的行列 。 林江迈情急 , 进而抱住查缉员不放 。 其中一查缉员「叶得根」一气之下 , 用枪管打她的头 , 致林妇的头颅 鲜血直流 , 身旁的女儿也惊吓得哭起来 。 目睹此景的群众极为气愤 , 乃将查缉员包围 , 并高喊「阿山(外省人)不讲理」、「猪仔太可恶」、 「还给香烟」等情绪激动的话 。 查缉员见势不妙 , 连忙逃走 , 但群众 却紧追不舍 。 其中一查缉员傅学通为求脱身 , 乃开枪警告 , 不幸误射 当时在自宅楼下观热闹的市民陈文溪(年约二十岁 , 次日死亡) 。 查缉员 逃至永乐町(西宁)派出所 , 后转至警察总局(中山堂旁) , 激愤的民众 将查缉员的卡车玻璃捣毁 , 并将卡车推倒於道旁 , 然后包围派出所要 求交出凶手枪毙 。 专卖局业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李炯支与业务会第四组 组长杨子才闻报 , 於九时许赶往现场处理 。 当时约有百馀民众聚集 , 见二人卡车抵达 , 均趋前欲加殴打 , 李、杨乃转至台北市警察局 。 群众尾随而至 , 并已聚集达六、七百人 。 李、杨两人表示将会惩办 查缉员 , 惟群众要求将肇事人交出 。 两人不得已 , 会同北市警察局长 陈松坚 , 将查缉员六人送往宪兵队看管 。 但民众不满 , 要求立即将六名 查缉员枪决 。 李、杨两人以「刑罪罚恶 , 律有明文 , 未予擅便答覆」 为由 , 一再解释 , 但始终未获得谅解 。 群众得知查缉员被送至宪兵队 (台湾新生报社对面)后 , 乃拥至包围 , 要求交出凶手 。 张慕陶团长严词 拒绝 , 并令一排宪兵上前摆出射击姿势 , 群众见状乃躲进新生报骑楼 。 在场的见证人周传枝称:时任《台湾新生报》日文版主编吴金鍊好奇地 出来探视 , 见到周氏 , 即微笑打招呼 。 周氏问:「有锣没有?」 吴氏答:「有」 , 并转身入内取出铜锣 。 於是 , 雨一稍停 , 锣声叮当响 起来 , 群众又包围宪兵队 。 又有青年在街上敲锣大叫:「台湾人赶紧出 来报仇」 , 「不出来的不是蕃薯」 , 彻夜大声叫骂 。 部分民众则到台湾 新生报要求刊登此事 , 主编吴金鍊因奉有「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 员会」不得刊登事件消息的命令 , 而加以拒绝 。 民众威胁将以汽油烧 报社 。 吴金鍊不得已请社长李万居出面 。 李氏答应刊登 , 民众始离开 报社 。 次日 , 该报即以五号字刊登百字左右之报导 。 (页四八) 於是 , 由缉私引起的伤人、杀人事件点燃了蕴蓄一年多的怒火 , 群众烧车、 包围警察局、宪兵队 , 要求立刻处决凶犯 。 在得不到满意答覆的情况下 , 群众久聚不散 , 终於引发了次日的「二二八事件」 。 二二八事件」诚为台湾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 谓其为悲剧 , 可分为 两方面来看 。 就受难台人而言 , 不死於日据时期帝国主义者之摧残 , 却死於他们日夜盼望回归的祖国军警之镇压; 他们容或批评政府 , 或 提出台人治台等要求 , 自信并无反叛政府的行为 , 竟因此被处死 , 且 多数并未经过公开审判的程序 , 甚或有秘密处决而尸首不存者 , 此 断非文明社会之作法 。 甚至有些伤亡者 , 根本未参加过反政府的行动 , 只因军队肆行扫射而成为冤魂 。 就光复后来台服务的大陆籍人士而言 , 虽然部分军人或公职人员有贪污、营私舞弊等劣行 , 但并非所有来台 人员尽皆贪官污吏; 然而在此事件中 , 部分大陆人士却成了代罪羔羊 , 为不法群众盲目攻击 , 因而伤亡 , 其数目虽没有台人受难者多 , 但也 使得一些来台的公教人员心生恐惧而离开台湾 , 这些现象使大陆与 台湾之间加深了隔阂 。 不容否认的 , 一些殴打外省人或曾以武力攻击 机关、机场 , 甚至伤害人命者 , 仍应受法律制裁 。 故并非所有 「二二八事件」的伤亡人员 , 均为无辜受害者 , 必须予以区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