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闰年

“闰四月”是中国古代农历中的一个名词,在上古时期是指农历正月,到了夏朝又恢复为农历十月 。因当时的天干与太阳回归年的长度相差较大,人们就决定要在这一年安排一个月来过新年 。于是就出现了每年都有闰月的情况,闰年的名称也随之产生了,叫“闰四月”等 。那么闰四月指什么呢?又是如何来计算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闰四月是什么
闰月是指将某一个农历月份推迟一个月来作为新的农历年日、月、时,这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最复杂的一个现象 。历法是以回归年和平年的平均长度作为历法长度标准,将阳历年(不含回归年)分为十二个闰月和十四个自然日数 。历法中最重要的历法之一“十九个月”是将其中两个作为阴历年日,而把两个自然日数作为阳历年日,即每个月各有一个天干和七天干作为阳历期日 。这一举措不仅在我国长期使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 。闰月中还出现过用“十一月”这个概念的例子,不过因为我国没有十一月(也就是夏朝),所以对其又有新的称呼为:闰五月、闰六月、闰月末、闰七月等 。由于每个“闰”都是以阳历年为一个基础计算出来的,因此每个“闰”的周期都不同 。
2、闰九月如何计算?
闰九月计算的方法,是把月亮分成四等分 。月亮按圆缺的规律,依次分为大、中、小三个闰月 。其中,大、中、小月名分别为闰月、闰二月和闰十 。我国古代用朔望月的长度来计算农历 。但在现代,农历已经被无限期改成农历了 。
3、闰年的由来
【什么是闰年】在天文学上,农历和阳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每年的时间不一样:阳历每5年中有7个月多,阴历每5年有14个月多,相差12个月 。这就是所谓的“闰月”现象 。所以在阳历年和阴历年交替时,就要有闰月的出现 。我国目前使用的是传统纪年法,但与传统纪年法相比有明显弱点,由于在历法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以及每年都会有多雨等原因,我国许多地区到了春天都会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等情况,这些自然灾害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国古代就将农历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将每个地球年与太阳年之间相差12天,便可算出每年的天数;如果天干和回归年长度相差15天左右,便可进行闰月份安排;若天干和回归年长度相差较大则需增加闰月份数量;若天干和回归年长度相差很小则不需要增加闰月份数量;若天干和回归年长度相差较大时才需要增加闰月份数量等方式来调节四季节气和年景变化 。这样就可避免在春天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同时也能提高农作物收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