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影像:一栋建于1963年的“婚房”


胶东乡村影像:一栋建于1963年的“婚房”


文章图片


胶东乡村影像:一栋建于1963年的“婚房”


文章图片


胶东乡村影像:一栋建于1963年的“婚房”


文章图片



地名、姓氏和历史典故 , 是我们在探访胶东乡村时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向 。 不过 , 在实践中 , 往往也会搂草打兔子 , 临时得到其他方面的收获 。
【胶东乡村影像:一栋建于1963年的“婚房”】比如 , 前几天在探访一个村庄的红色历史时(具体地点就不再提 , 有的朋友或许通过图片能认出来) , 笔者偶然发现一栋老式“婚房”也是个不错的话题点 。 因此 , 在探访正题之余 , 便向房屋主人请教了几句 , 并拍了几张图片 。 现就将大体情况做个简要介绍 。
据主人介绍 , 这栋房屋建于1963年——也就是他跟妻子结婚那一年 , 已经历59年的岁月 。

过去的婚姻大部分都靠媒人从中牵线 , 而“媒人”通常由与男女双方都沾亲带故者担任 。 当时 , 房屋男主人有位叔辈姑嫁到了女主人娘家村(相距不远) 。 经她从中撮合 , 两家便定下了这门亲事 。
1963年 , 正值经济困难时期结束不久 , 在这种情况下 , 婚事显然只能从简操办 。 据女主人回忆 , 当时男方家里在盖了婚房之后已无余力 , 只买了一些新布权当彩礼 。 而女方这边也善解人意 , 未提出什么特殊要求 。 结婚那天 , 也就简单摆了几桌 。 饭菜与平常相比 , 只不过是多加上了两片肉而已 。
这栋新房总体是三合院结构 , 北为四间正屋 , 东西两侧各有厢房 。 其中 , 东侧的厢房年岁较老 , 西侧的厢房则是水泥铺设的平房 , 当时也忘了问是后来加盖的还是在旧厢房基础上翻新的 。




为了节省成本 , 能就地取材的建筑用料 , 男方家里都不辞辛劳 , 一一动手获取 。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 东厢房和正屋的墙基 , 是分别有两种纹理不同的石块砌成的 。 很显然 , 它们应该是从不同地点采下来的 。
虽然条件有限 , 但当时的工匠们还是尽可能地展示出美观 。 正屋东山墙下方的那些青花色的石头 , 尤其能体现出这一点 。
总体来看 , 这栋1963年建造的婚房 , 还是能很直观地体现出当时胶东民居的一些共性——灰色大瓦、青砖白墙、小木头窗 。 这些年下来 , 其大致框架也未有改变 , 只是细节上有所微调 , 如小木头窗上过去糊的纸 , 如今已经变成玻璃了 。

按照西人观念 , 结婚五十年为金婚 , 六十年为钻石婚 。 而今 , 老两口已经在这栋婚房里共同生活了59年 , 金婚已过 , 钻石婚近在眼前 。 所谓“平淡的幸福” ,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