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和夏至区别 夏至是夏天来了吗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夏至节气,夏至和立夏挨得挺近的,立夏和夏至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不一样
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立夏在夏至之前 。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在每年5月5日或6日迎来立夏 。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
饮食习惯不同
立夏
1,立夏日人们常常靠喝冷饮来消暑 。
2,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
3,立夏吃蛋拄心 。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
夏至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 。”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
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
夏至面
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
传统习俗不同
立夏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 。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
夏至
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
温度不一样
立夏
温暖宜人 。
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
夏至
热浪袭人 。
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
天气情况不同
立夏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算是温暖湿润的天气 。
夏至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