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列传赏析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及翻译( 二 )


子路就像一把刚正不阿的剑、锋芒毕露、见不得贪赃枉法、叛国通敌的人 。子路随着孔子学习后,经常被孔子教育做人 。孔子曾告诉子路做人不能要有德行,而且不能太钢 。
过于钢的剑非常容易折断 。
太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宠妃南子,出逃国外 。卫灵公死后,南子让公子郢继承卫国王位 。公子郢拒绝了南子的决定,并立了太子蒯聩的儿子姬辄为王 。
历史上,姬辄被成为卫出公 。而子路成为蒯聩的外甥孔悝的邑宰 。
卫出公在位十二年,子路外出战斗时,国内发生动乱,蒯聩联合孔悝的母亲谋夺卫国王位,导致卫出公出逃 。
当时,子路回城时听说孔悝被人胁迫,就冲进朝歌救主,结果,遭到蒯聩的手下石乞等人的截杀 。
混战中,子路的帽带子被人砍断了,头上的帽子将要掉下来了 。子路停下手将帽带子重新接好将帽子扶正 。
谁知,子路的帽子扶正了,但是命也丢了 。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路正冠” 。“子路正冠”展现了子路作为官员的忠诚 。那些记载故事的人也想告诉大家子路是一位有德行的官员 。
司马迁通过《仲尼弟子列传》里的人物告诉所有选择才人的执政者,不能根据外貌和家境来判断人,而是通过德行来挑选人才 。
这也证实了《大学》里的一句话: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
自古以来,大部分人的特点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用来判断别人的德行 。那么,能根据外貌和家境进行判断人的德行就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
《仲尼弟子列传》中涉及到一位能力非常凡的人才—宰予 。
宰予这人的能力非常强,能说会道,家境也不错,但是孔子认为宰予不守孝道,没有仁德 。
宰予在作为孔子的学生时,问孔子:“人要是守孝三年,是不是时间太长 。君子三年不学习礼仪,礼仪就荒废了,三年不学琴,那么就生疏了 。一年的时间,当年的谷子吃完了,新稻穗也长成了,一年的时间,家里收集的柴火都用完了 。守孝一年应该可以了 。”
孔子问宰予:“守孝一年,你心安吗?”
宰予面不改色地回答老师:“心安呀!”
孔子告诉宰予说:“既然你心安理得,那么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在守孝期间,食而无味,听而不闻的心情 。所以,君子是这样做的 。”
宰予没有听从孔子的话,而且走出去了 。
孔子则对其他弟子说:“宰予不是有德行的君子 。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礼仪 。”
宰予的基本做人的孝道已经失去了,那么这种人做官就是一种祸害 。后来,宰我做齐国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叛乱,因此而导致灭族 。
德行是做官的标准,也是为人的标准 。
失去德行而做官的人必然没有好的下场,从古代的秦哙、蔡京、严嵩、和珅几乎无法以善告终 。
《大学》有曰:“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
做人先注意自己的德行 。有德的人才会聚拢身边的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有土地资源,有了土地资源才会有钱,有了钱才发挥更大的用处 。
司马迁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列举了子贡的案例 。
子贡是孔子优秀的弟子,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官,有名的商人 。
首先,子贡是一位谦虚的人,
孔子曾经问子贡,让他自己与颜回做一次比较 。子贡自称比不上颜回 。因为子贡认为颜回听一个道理能推断出十个道理,而自己听一个道理,推理出两个道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