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衣食无着的贫寒少年相比,韩信有什么不一样吗?
在《淮阴侯列传》的最后,太史公自己跳出来,说了这么一段话: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四处寻找)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
从这段话,可以知道,太史公写早年韩信的史料,主要来自当地百姓的口耳相传 。太史公写《史记》时,汉朝立国已有百年,当初反秦、楚汉相争的风云岁月,已是陈年往事 。刘邦建立汉王朝,天下的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但韩信最后被杀、被灭三族,这样悲剧的命运,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在太史公心目中,夹杂了同情和不平 。但太史公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有些话不能直说 。所以,我们读到的韩信,是太史公笔下的韩信,中间折叠了太史公的情感 。如果能把太史公的情感拆解出来,看看太史公的手法,《淮阴侯列传》就更加有味道、更加立体了 。
太史公补充这样一条口头史料,究竟想说什么呢?
任伯年《韩信受辱图》
为什么不把这条史料放在正文中写,而要放在文章最后,自己跳出来说呢?
韩信的一生,从贫寒少年到北伐、东进、南征,到被杀、被灭族 。这样的命运,太史公写到最后,一定感到无话可说,又能说什么呢?在无话可说的时候,还一定要说点什么,那就只好再说说韩信少年时的往事吧 。我有时觉得,太史公对韩信有一种慈母的情怀,现在这个孩子死了,慈母在无以解脱的痛苦中,找人说说孩子小时候的事,说的时候几乎是面带笑容的 。慈母说,这个孩子小时候苦,但是,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他从小就想当万户侯 。这个事情,乡亲们都知道,他母亲死了,虽然穷得无法安葬,但他还是要找高敞的坟地,要高敞到什么程度呢?坟地周边,可以安置一万户人家 。
太史公写文章以抑扬、曲折,极尽波澜为能事,在极写少年韩信的无状之后,一直到文章最后,再回过头来写韩信的少年心事,写少年韩信与众不同的地方,写他心里的火苗,写他早已被注定的命运 。
少年韩信虽然到处骗吃骗喝,但他内心非常自尊,有强烈的自我心理暗示,他将来是要成为大人物的 。只有这样理解少年韩信的心理密码,他后来的许多举动才能够得到解释 。韩信功成名就后,只肯赏赐南昌亭亭长一百个铜钱,并且责备他“是一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少年韩信虽然一无是处,但自认为是大人物,他在内心深处也希望别人这样认同,但是,南昌亭亭长掉链子了,一开始认同,后来动摇,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认同 。相反,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娘、让他受垮下之辱的年轻屠夫,一个帮助他,一个侮辱他,都出于最基本的人性,善也好,恶也好,与是否认同“韩信将来会成为大人物”无关,所以韩信真诚地感谢洗衣服的大娘,甚至对年轻的屠户以德报怨 。
太史公讲这几则故事,并且都有下文,环环相扣,一丝不乱,最终想凸显的是少年韩信的内心世界与心理密码 。
沈心海《一饭千金图》
“太史公说”补充的这条口头史料,好像是不经意的闲笔,轻描淡写、波澜不惊,但如果把这条史料和写刘邦、项羽的相关史料并列在一起,味道就不一样了 。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本纪》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项羽本纪》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四处寻找)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
- 示儿全诗内容及启示 唐诗示儿的诗意是什么
- 秋思全文赏析及诗意解读 陆游秋思阅读答案
- 魏征传赏析及全文解释 魏征传原文及翻译
- 桃花溪古诗的意思翻译 桃花溪张旭翻译及赏析
- 人琴俱亡翻译及赏析 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
- 声声慢全文内容及翻译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 马嵬原文赏析及诗意 马嵬袁枚翻译及赏析
- 关于海棠的文言文 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
- 范式守信文言文节奏划分 范式守信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测控技术与仪器课程内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