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如何评价“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起于中国文坛的主流小说,主要以文革十年中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生活为素材,着重突出了知识青年生活的艰辛和曲折历程 。当然,忠实于生活,写艰辛也好苦难也罢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作者以偏概全,过分渲染和夸大部分事实,妄图否定整个上山下乡运动,这是不应该的 。
事实上,最早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于一九五五年 。以杨华为首的北京青年组成一个自愿垦荒队,开赴北大荒开垦出一千二百亩土地,于第二年打出粮食十三万五千公斤、蔬菜三十万公斤,并兴建了集体宿舍和食堂等 。随即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及河北、山东等各地城市青年纷纷开赴全国各地 。
到一九六八年,毛主席结合上山下乡的巨大意义,正式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重要指示,由此拉开了上山下乡的帷幕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大缓解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和农村的粮食生产问题 。既让知识青年得到了锻炼,也让他们从农民那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
同时,大量的农民也从知青那里学到了许多科技知识,为农村培养出大量的技术能手 。很多优秀知青扎根农村,当上了大队干部或小队长,为发展农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
纵观上山下乡运动,是一项利远大于弊的伟大壮举 。至于文学作品中描述一些人遭受苦难,我们不否认它的真实性,但它不具有代表性 。因为遭遇苦难的毕竞是极少数人 。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都对下乡青年给予了格外的关怀 。如果这样的艰苦生活过不了,只能说他们太娇气,因为他们认为的苦,农民不但天天吃,而且许多人已经吃了一辈子!
有据可查,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总人数为一千七百万,分布在全国农村各地,究竞有多少人经历了小说中描述的苦难,还是完全有据可查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少数人经历的苦难说成是大多数人的苦难,借此否定整个上山下乡运动 。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人是完美无暇的,也没有哪个朝代是十全十美的 。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事物,你就注定一生都是缺憾!
伤痕文学是怯懦者的呻吟,如果让他们写红軍长征,抗美援朝,就再没有中国人去当兵了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
【如今,我们如何评价“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大多数是在6070年代全国人民艰苦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工作和生活困难时段,把个别的现象扩大化,根本没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战天斗地,克服困难的英雄勇气 。
照此下去,想全盘否定30年前的大好局面,否定毛泽东思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