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人生感悟 定风波赏析及人生感悟( 二 )


因此,大自然成为词人抚慰灵魂的方式 。在他人眼中,人与大自然是对立的,一场风雨让他们狼狈不堪,但在苏轼的世界里,人与自然是融和的,即便是穿林打叶的暴雨,词人照样吟啸,照旧徐行,既喜欢阳光,也不排除雨露,其实质是一种生命的超越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这首词表面在陈述自己不畏惧风雨,但从深层意识来读,又具有许多内涵,蕴涵词人对生命意义的领悟 。
人类生存于世界之上,似乎带有先天的悲剧特质 。因为每一个个体在终极意义上都注定要面对死亡 。在浩瀚博大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无比渺小 。所以,许多先哲们无不从不同角度探寻自己在宇宙空间中的位置和价值 。
苏轼作为文人自是难免 。如何才能做到解脱呢?答案还得从宇宙自然中去寻找 。按照庄子的体会,“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庄子《秋水》),只有当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界限彻底被消解,才不会有痛苦,只有人彻底消融和合到自然之中,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人才能与天体相始终 。
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按照自然的节律生活运作,就会与天地相始终 。
在这首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不是说让大家不去听暴雨的声响,而是说不要被穿林打叶的声响所吓到,不妨一边吟啸一边徐行 。不但要听穿林打叶的雨,还要感受雨打风吹的快乐 。如果将自己也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作为风雨中的一分子,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那么,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很轻快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但“竹杖芒鞋”“轻胜马”,而且可以“一镬烟雨任平生”,达到永恒 。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中,词人把风雨和人生并列,强调的是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强调的也是人与自然的融和 。而且,“一薏烟雨任平生”似乎就是苏轼的人生宣言,指出如果我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风雨,那么再大的风雨我们也能坦然面对 。
词人似乎在告诉世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准备迎接风雨的洗礼,随时应对人生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只要我们认清了客观事物的规律,“谁怕?”那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必经的风雨、挫折、磨难 。
对风雨的蔑视,隐含着词人面对不幸命运积极挑战的态度,勾勒出一个久经政治风浪无忧无惧、悠然自得的形象 。“一蓑烟雨任平生”,使本词具有了更高的高度,将一次具体的遇雨升华到整个人生的风雨,反映出词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任天而动,随遇而安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的)形式里面也同时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 。此言良是 。
接下来大自然的“料峭春风”不断吹拂我醉酒的头脑;远方,“山头斜照却相迎”,迎接我的是一轮红日 。描写的空间无限延展,把读者引入更广阔的自然空间 。读者的思维无限拓展,最终形成心灵和宇宙相交融的意趣 。置身于浩瀚博大的宇宙之中,我们的心灵怎能不得到提升?
自然界的种种变化,诸如阴晴圆缺、雨露风箱,人们早已习见,但一般人却不能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苏轼这几句词说理精辟,描写的是实景,抒发的却是人生的哲理,既富有诗情画意,又略带几分禅意 。
“也无风雨也无晴”美就美在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一般人而言,生命的本质,被浮华的现象所遮蔽,被不断出现的人生幻象所遮蔽,所以只见幻象,不见真谛 。“也无风雨也无晴”并不是说真的没有“风雨”“晴”,而是面对“风雨”“晴”,能泰然处之、宠辱不惊,步入人生的化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