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人生感悟 定风波赏析及人生感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含藏着词人的人生智慧,含藏着词人对宇宙人生深刻的体悟 。表达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抒写词人对于遭受风雨的那种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态度,并显示了他作为词人兼哲人倔强、达观、睿智的一面 。
这首词表层意义不难理解,全篇叙事、写景、抒情水乳交融,写得有声有色,气势充沛而又富有诗情画意 。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情 。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下笔突兀,气势饱满,描写有声有色,气象宛然 。“穿林打叶”是断面描写当时风雨的情状,暗示着狂风穿林,暴雨打叶,看来这场雨不但速度来得快,而且程度深 。大自然风云突变,面对意外侵袭,“同行皆狼狈”,作者却“吟啸且徐行”,“徐行”就是慢慢地走,词人似乎对“风雨”这一“插曲”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反而高歌吟唱,冒雨徐行,在风雨中体验人生中的另外一种感受 。
“竹杖芒鞋轻胜马”是对“徐行”的补充,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无所挂碍,一身轻快,比驾驭马匹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要轻快多了 。一个“轻”耐人寻味,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感觉 。当一个人无所累、无所欲的时候,内心自然是轻快不已的 。
“谁怕?”有一颗无所挂碍之心就不会惧怕失去什么 。上阕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有点总结的味道,这里的“一薏烟雨”,不是实写,而是象征 。一方面,既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说明当时并无裁衣可披 。另一方面,“烟雨”也不是专指沙湖道中的烟雨,而是泛写大自然中出现的一切风风雨雨 。这句话的画外音是:只要预备一件“薏衣”,不仅能应对当下的风雨,而且能坦然面对一生的风雨,蓑衣无形之中就被赋予了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
下阕写雨后的景物和感受 。起始三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微冷”写的是词人当时身体上的真实感受 。“山头斜照却相迎”表面上是写实,其实也暗含象征意味 。小序中说:“已而遂晴,故作此 。”说明已雨过天晴,苏轼用“山头斜照却相迎”来概括,就成为了点晴之笔,暗含战胜风雨之意 。
接下来的几句总结陈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指的是刚才经历风雨之处,现在天已放晴,回顾归程中所经历的风雨,最终却“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复归于平静 。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但苏轼能够从道中遇雨这件事情生发开去,体验到复杂的人生经历 。“乌台诗案”使苏轼对于政治上的不幸风雨,有了深刻的体会,他最终能够解脱出来,以随遇而安的态度相对 。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
所以,《定风波》给人的整体感觉如庄子的《逍遥游》般洒脱 。中国传统哲学观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体的 。“道”既存在于人间,也存在于万物中,人们应善于从世间万物看出人生的道理,赋予万物以象征意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