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以前有哪些育儿经验?( 二 )



一、母乳喂养最好
喂养新生儿的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出生后5~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的是母乳喂养
母乳是最有营养的,从热量上讲,母乳和牛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是当进入孩子体内以后,母乳和牛奶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母乳的蛋白比牛奶的蛋白容易消化,孩子在3个月之后才能很好地消化牛奶中的蛋白,所以,至少在3个月以内应喂母乳 。母乳和牛奶都含有铁,但母乳中的铁可以被吸收50%,而牛奶要低一些 。
二,在穿衣方面
在提倡“薄衣的同时,古人又提出了孩子穿着方式的观点 。《小儿病源方论》中的“养子十法”中提到: -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
1、要背暖
背部是诸阳经汇聚之处,喜温恶凉,寒、风之邪最易侵犯而致病,所以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 。所谓“适当温暖”,也就是说不可“过暖”,过暖则孩子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致背湿凉,易招致风寒湿等病邪侵入而生疾病 。
2、要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所以,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 。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母乳的消化吸收,且不能把营养物质有效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组织 。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对于疾病的预防有其特别的重要性 。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重要的一环,孩子睡觉时围上肚兜,就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
3、要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 。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能够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中国古代养生家、道家等也常劝人“每晚临睡前按摩足心(涌泉穴)百余下”,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
4、要头凉
头为诸阳汇聚之处,喜凉恶热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三分之一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则会心烦头晕而神昏,所以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 。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
5、要心胸凉
穿着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中医认为“心属丙火”,穿着过厚,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 。“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它的正常撑展,才能发挥“宣发”、“肃降”的功能 。
从生后28天到1岁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生机蓬勃 。所以也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生中第一个飞跃期(第二个飞跃期为青春期) 。这个时期所需要的营养也多,必须从单纯的母乳喂养逐步增添辅食,以保证婴儿体格成长的需要 。但由于婴儿脏腑尚嫩,尤其是“脾常不足”,肺卫功能也差,饮食、寒温等方面应该继续注意调护 。
三、语言方面
婴儿一般2~3个月会笑; 4个月会笑出声音; 5~6个月开始能无意识地喃喃发出单音如“爸”、“妈”; 7~8个月时能发出复音,如“爸爸”、“妈妈”等; 10个月以上能懂得比较复杂的词义 。
快到1岁的孩子逐渐能懂得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分辨父母与外人了;逐渐懂得语言是人与人联系的工具,呼唤他的名字,会循声转头;对他说再见时,会摆手或是点头示意 。
四、喂养方面
3个月以内的婴儿,每3小时喂一-次,夜间停一次,3~5个月,每3个半小时喂一次,5个月以后,每4小时喂一次 。每次喂奶15~ 20分钟,但应根据婴儿个体体质的不同以及发育的需要灵活掌握 。不能令孩子过饱或是过饥,过饱则吐溢,严重时则损伤脾胃而成疾病,过饥则啼哭不宁,时间久了则影响营养的摄取吸收,妨碍健康和发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