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注音完整版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二 )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cháng)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pìn)牡(mǔ)、雌雄,故长于风;《乐》乐(lè)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
1、五行:指水、火、木、金、土; 2、经纪:整顿; 3、牝:雌性鸟兽;牡:雄性鸟兽; 4、道:通“导”,引导,指导 。
[译文]《易经》说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长于表达变化;《礼》规定伦理纲常,故长于指导行动;《尚书》记载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指导政事;《诗经》记载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表现风俗;《乐》的目的在于使人快乐愉悦,所以长于调和性情;《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 。因此,《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用来发扬和谐的情感,《尚书》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意,《易经》用来指导事物变化,《春秋》用来引导人们遵守正义 。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shì)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shēng)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
1、反:通“返”;近:切合; 2、指:通“旨”,旨意; 3、弑:臣杀君、子杀父母; 4、以:因; 5、已:同“矣” 。
[译文]把乱世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切合需要的了 。《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要点也有数千 。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 。《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逃亡而失去政权的不计其数 。探究他们所以如此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cuàn)弑(shì)之诛,死罪之名 。
1、“失之毫厘”句见《易纬?通卦验》,今《易经》无此语; 2、“臣弑君”句见《易?坤?文言》,稍有不同;渐:逐渐发展; 3、谗:说人坏话;贼:指犯上作乱; 4、经事:常事;宜:合适; 5、变事:与“常事”相对而言;权:变通 。
[译文]所以《易》中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 。所以,国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 。身为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 。作为国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 。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 。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君不君则犯 ,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
1、被:加上,施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