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翻译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翻译】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 。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 , 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 , 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 , 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
江送巴南水 , 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 , 谁见泣离群?
两诗合看 , 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 , 即送客之地是巴南 , 话别之所是津亭 , 启行之时是秋夜 , 分手之处是江边 , 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 , 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 , 但就两诗比较而言 , 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 , 写得比较平实浅露 , 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 , 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 , “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 , 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 , 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 , 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 , 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 , 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 , 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 , 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 , 环顾离亭 , 仰望明月 , 远眺江山 , 感怀此夜 , 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 , 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 , 自然浮现纸上 , 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 , 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 以烟笼月移 , 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 , 以亭掩夜寒 , 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 , 分别来看 , 首句写的是地面景 , 次句写的是天空景 , 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 , 末句写的是远方景 , 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 , 而又相互关连 , 融合为一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 , ‘江山’句顶次句” 。这是说 , 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 , 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 , 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 。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其实 , 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 。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 , 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 。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 , 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 。同时 , 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 , 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 , 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 , 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 , 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 。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 , 一钩新月天如水”句 , 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