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是什么?( 二 )



冬至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冬至从周代产生以后 , 这三千多年中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 人们对之越来越重视 , 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民俗 , 使得冬至的节日氛围越发的浓了许多 。《周礼·春官·神仕》曰:“以冬至日 , 致天神人鬼 。”人们在这天礼敬鬼神 , 就是为了能够攘除灾凶 , 以求能有个吉兆 。
到了唐宋时期 , 一度能和岁首并重 。正如南宋时期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所载:“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此节 , 虽至贫者 , 一年之间 , 积累假借 , 至此日更易新衣 , 备办饮食 , 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 , 庆祝往来 , 一如年节 。”

冬至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其实我们对冬至最为熟悉的还是“九九消寒歌” , 这个我们小时候都曾背诵过 , 因此会显得分为的亲切 ,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 , 沿河杨柳;七九河开 , 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 , 耕牛遍地走 。”也就是到了冬至这一天 , 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 此后历经九九八十一日 , 天气逐渐复苏 , 就会变得越来越暖 。
说起这个“九九消寒图” , 其实也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雅趣 。民间的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 , 书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 共有九个字 , 每个字又恰好九画 , 因此从冬至日算起 , 每天钩一画 , 九九八十一天之后 , 恰好能够将这九个字涂满 。当然 , 这个操作确实有点简单 , 不过是民间的做法罢了 。而在文人士大夫那里 , 则另有雅图 。文人们会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 , 每枝花开九朵 。一枝则对应一九 , 一朵则对应一天 。如此 , 每日据天气状况用相对应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 。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则将这一情况描绘的栩栩如生 , 跃然纸上 , “试数窗间九九图 , 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徧无余白 , 看到今朝是杏株 。”看到这里 , 我们不得不感慨 , 古代的文人们真会玩 , 玩的都这么文雅、有水平!

冬至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说到这里 , 我们似乎遗忘了冬至要吃的食物 。当然 , 这还用说嘛 , 每年的冬至日不都吃饺子吗?民间有一句谚语 , “十月一 , 冬至到 , 家家户户吃水饺 。”那么吃饺子又有何渊源呢?
传说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 他在长沙当太守期间经常坐堂开诊 , 施药救人 。后来辞官回乡途中 , 看到饥民流离失所 , 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坏了 。于是 , 他灵机一动 , 将羊肉混同一些驱寒药材放进锅里一起熬煮 , 然后将之切碎 , 并用面团包成耳朵形状 。煮熟后 , 分给灾民们食用 , 就这样 , 灾民们在寒冬能够吃到如此暖胃的食物 , 再也没有出现冻坏耳朵的现象 。由于这种食物酷似耳朵 , 故而人们称之为“娇耳” 。后来 , 又有了“饺子”的称呼 , 逐渐流传开来 , 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重要食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