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人过万圣节的兴致比过传统的中元节高得多?( 二 )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很厚,但是缺少孩子们的参与感,没有灵活多变的形势!中国传统节日除了文化价值,必须加入更强的娱乐性,寓教于乐,这样才会有更多年轻人和小朋友加入,如果年轻人都不参与,传统节日就断了!
丰富传统节日内容,传统节日才能焕发新生,这不是靠行政命令能维持的 。传承得靠年轻人!
因为传统节日属于老一辈,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狂欢 。
一个西方的基督教节日,一个儒道文化下的传统节日,两者截然不同的节日内涵和庆祝氛围不是造成传播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元节不受“欢迎”更现实的根源在于它的物质外壳、价值追求与当下的需求格格不入,而其微薄的经济价值也无法成为推动其发展的燃料,因此,在冷清的气氛中,它逐渐地退出人们的视野 。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世界的万圣节,又称“鬼节”,然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各样的鬼怪敲邻居家的门,索要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而各路鬼怪会扮成小孩混入人群共同庆祝万圣节 。
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互相交流,西方的万圣节已经成为继圣诞节和情人节后,备受中国年轻人关注的外国节日了,不少年轻人借机出门“鬼混”,而商家们当然不会错过这次营销机会,万圣节装扮、借势活动、品牌海报等种种庆祝万圣节的方式被人们玩得飞起 。
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鬼节”,道教称为中元节,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的主要功能是祭祀鬼神,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祭祀活动和相应的仪式,招唤死去的亲人享用祭品,并祈求这些鬼魂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平安,由此诞生了中元节祭祖、烧纸、扫墓、放河灯等等民俗活动 。
中元节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善终”和“孝道”的思想,它的整体氛围是庄重、肃穆的 。民间传说中,人们相信在七月一日这一天,阎王爷会打开地狱的大门,让那些灵魂再次回到阳间觅食,享用人们的供祭,因此这一天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人看来是不吉利的日子 。在这个日子里,床头不能悬挂容易招来鬼魂的风铃,小孩子不能夜游,也不能说诸如“死”“去世”等等不吉利的话,否则会招来不干净的东西 。
与中元节不同,万圣节的整体氛围是狂欢、怪诞的 。面对死亡这一问题,西方人采取了直面死亡以及重视个人感受的生死观,对于鬼魂,他们的态度不是恐惧的,而是戏谑的 。在这一节日,父母会和孩子们将房屋装饰成鬼屋的样子,人们会带着搞怪的面具,打扮成鬼怪的样子四处游荡,小孩子则提着南瓜灯,打着“不给糖,就捣蛋”的口号,挨家挨户地索要糖果 。无论大小、人鬼,所有的人都参与到这场狂欢的盛宴中来,从而消解死的恐惧,体会生的愉悦 。
中元节和万圣节这样不同的节日内涵和习俗也带来了不同的传播效果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相互渗透,万圣节作为一个基督教的传统节日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可谓是声势浩大,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年轻人也被卷入到这场狂欢中去 。
而中元节在唐宋时期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世俗层面,也作为一个拥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被百姓广泛接受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前,瓦子里挤满了观看杂剧的观众,贩卖米饭、油饼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而十五这天,官方设置大会,焚烧钱山,纪念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俨然一副隆重而热闹的图景 。
这一节日对汉文化圈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泰国会在这一天举办水灯节,为逝去的亡灵起伏 。朝鲜则将其视为一个传统节日,发展出本土特色 。而日本大名鼎鼎的盂兰盆节来源于隋唐时期的中国,每到这个节日,各地区都会举行不同的祭奠仪式,其中包括盂兰盆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