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郎织女的故事:王母怒将牛郎织女分开,银河相隔,七夕鹊桥相会 。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
(二)乞巧节: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七姐诞、中国情人节等 。是纪念织女(七姐)这个人,是女子的节日 。在七月初七晚上,向“七姐”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婚姻 。
(三)七夕节的七夕,要进行“七惜”活动:一惜父母养育情;二惜兄弟姊妹情;三惜夫妻互敬互爱情;四惜师长同学同事情;五惜子女孝敬情;六惜贵人相助情;七惜遇难鼎力解除情 。
七夕节,是我国最浪漫的一个传统节日 。由于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节日活动以乞巧为主,故又称为“乞巧节” 。
它源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苦苦相恋,却被王母娘娘隔在了天河的两端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纵然常年相隔,牛郎织女却情深如旧 。
人们被牛郎织女的爱情深深感动 。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世间所有的喜鹊如约而来,为他们搭起一座深情的桥 。
月影光如昼,银霜茫茫;七夕会鹊桥,情意绵绵 。重逢,终如愿 。
《说文解字》中解释到:七,阳之正也 。
在古人的观念中,“七”是阳数、天数,是吉祥的数字,农历七月七日又被称为“重七”,是吉上加吉,吉之又吉 。
七月七,正值夏秋之交,天气温暖,草木飘香 。在晴朗的夜晚,看天上繁星闪耀,听老人说牛郎织女,也别有一番诗意 。
七夕,是节日,也是祝福 。在古时,人们为了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习俗 。
1.穿针乞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
趁着月光,身着新衣的妙龄女子围坐在一起,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穿针引线 。据说,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 。女子乞巧,求一颗七窍玲珑的慧心 。
2.喜蛛应巧
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对于少女来说,乞巧节亦是一个嬉戏玩耍的节日 。
七月七日,女子们在小盒内放入小蜘蛛,次日再看,谁的蛛网结的最密、最圆满,就是“得巧” 。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3.种生求子
七夕前几日,在小木板上负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待到数日,便可生出绿芽 。摆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
4.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
5.拜织女
参拜前,姑娘们要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后,准时去往主办人家中,于案前焚香礼拜 。“拜织女”时,需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 。
另外,还要寻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芙蓉面,罗素衣,祭拜后,一行人围坐着,边吃美食,边默念心愿,直到夜半散去 。
七夕节,又叫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节、七娘会等等,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凄美”爱情故事和传统节日 。讲的是“大孝子”牛郎在父母去世后,狠心的哥嫂把他赶出家门,只把一头不能耕种的老牛分给了他,其它一无所有 。但他对老牛照顾的无微不至,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它告诉牛郎某天某时到某河边去,有上天的仙女下凡到河里洗澡,你只要偷走其中一个仙女的衣服,那她就是你未来的新娘子 。牛郎照办,他就如愿娶了“七仙女”为妻,两人恩恩爱爱,男耕女织 。
- 平均一秒世界上有多少人死去?
- 为什么外国人名翻译成中文都用很生僻的字?
- 大牛产前腿肿,产后二十天起不来了,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效果好?
- 有准备的人才能成功的名言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名言
- 年糕是中国独有的食品吗?
- 一岁的哈士奇吃什么狗粮比较好?
- 今年男士流行什么样的衣服?
- 今年的情人节,还有情人在外面约会吗?
- 与薇娅被封结局比,李佳琦做对了什么?
- 为什么会有脑瘫患儿的出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