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郑庄公安排许国大夫百里事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东面的边邑 。亡国之君许庄公已逃到卫国去了,但还有许多亡国之臣尚在,民心如何安抚,这是摆在郑庄公面前的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以及霸业的成败,郑庄公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贪图许国的阴谋,委婉地把自己攻打许的行动涂上冠冕堂皇的色彩,他说:“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 。”似乎这一切都是天意,而他则是顺乎天理而动的 。在许国的臣子面前,他敢于这样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足见其虚饰和狡猾 。为了进一步取信于人,他不惜当众揭开自己的短处,以自己朝廷内的不一致;以及与共叔段的争斗为例,再次推脱自己攻许的所谓“功绩” 。按照他的说法,天不容许,灭许之人便是上天的有功之臣,而另一方面,他在许国人面前言词恳切地推崇自己的这一功勋,实际上,言外之意也就是在推卸攻打许的罪责,同时,他又补充说明自己不会“久有许(国)”,让人听来,似乎他完全不是要将许国据为己有,而是为顺天意暂时照抚一下许国,但这一句:“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才真正道出了天机,原来这一切的安排、这一番话语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并非是要照顾亡国之君的弟弟许叔,而是要假借许叔的名义来拉拢民心,最终获得对许国的真正控制 。
郑庄公是深谋远虑的,一个国家,内优和外患往往同时存在,他解决了许国的民心归顺这个内部问题,又开始排除外在的威胁 。当时,诸侯各国都在加紧称霸,弱肉强食是冷酷的现实,用武力占据别人社稷的人,自己的国家也可能会有朝一日被他人夺去 。刚刚到手的许国这片土地,近的来说就面临着齐国和鲁国的威胁,远的就更难以逆料了 。郑庄公为了表达这层意思,先退一步,如同许愿一样,向许国人保证,当自己死后,如果天有恢复许国的意思,那么就将请回许庄公 。在这里要注意具有讽刺意义的一点,他强调的是他自己“没于地”之后,那么,在他生前,任何人是不用再作非分之想了 。许愿之后,便又施出常用的伎俩,要与许国通婚,然后才似乎不经意地道出了他的“外患”:“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 。”然而他说的是较为隐晦的,稍露天机便马上又加以掩饰,于是他马上补上一句:“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又是一句如此高妙的解释,俨然一副为许国着想的样子 。反反复复,叮叮咛咛,曲曲折折地强调的不外乎一个意思:“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其心术之所在于此可见一斑 。
东面的边境既已安排妥当,便开始打算西部边陲,这一次安排的是自己人,此任落在郑国大夫公孙获身上 。郑庄公告诫公孙获,待郑庄公自己死去的时候,公孙获要即刻离开许国,对于这种安排的解释同样又是出于天意:“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郑庄公对于自己生前的事是有把握的, 在他的有生之年, 许国是不可能有翻身之日的, 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未来, 他早已看到了周王朝日益衰微的趋势, 预料到他离世之后, 鹿死谁手甚难揣测, 不能不为郑国留条退路 。同时, 换个角度来说, 单从这段话的字面, 却难以捉摸出上述隐情, 让人听来是在重复和许大夫百里说过的诺言——待他郑庄公死后, 把许国交还给原来的主人, 这对于安抚许国上上下下的人心, 无疑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庄公为自己树立了既顺应天意, 又关怀许国的礼让为怀的形象 。
【郑庄公戒饬守臣感悟 郑庄公戒饬守臣原文及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