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云丢失街亭,也会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吗?( 二 )


北伐失败,肯定要有人承担责任,诸葛亮斩杀了马谡,意味着马谡是此次北伐失败的第一责任人,那么,马谡到底是什么人?
《三国志 。马谡传》记载: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非常器重马谡 。估计刘备也看出来诸葛亮喜欢马谡,所以,刘备临死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你仔细观察!”诸葛亮不以为然,提拔马谡为参军,每次和马谡讨论军事不分白天黑夜 。马谡也确实不是泛泛之辈,诸葛亮南征孟获,马谡就给诸葛亮献计献策,《三国志 。马谡传》裴松之引襄阳注记载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而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这段故事精彩绝伦,在罗贯中的笔下演义成为了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建议顺利的平定了南方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评论马谡说“以孔明之明略,所以待谡者如此,亦足以见其善论军计矣 。观孔明南征之时,谡陈攻心之计,岂悠悠坐谈者所能及哉!”胡三省也认为马谡不是坐而论道的说客,而是一个真才实学有本事的人 。
既然马谡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为什么街亭之战大败于张郃呢?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的非常简略: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破 。《资治通鉴》七十一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成 。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调度,舍去城防,在山上据守,被张郃断绝水源,造成蜀汉军混乱,最终大败而归 。看起来马谡败于张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调度搞好城防,实际上,诸葛亮北伐的失败不是偶然的 。《资治通鉴》七十一记载:帝曰:“帝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正合兵书致人之术,破亮必也 。”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督之,西拒亮 。丁未,帝行如长安 。魏明帝曹叡说“诸葛亮本来依据山险固守,现在亲自前来,正合乎兵书所说招敌前来的策略,一定能够打败诸葛亮 。”魏明帝说的这段话有给自己长精神夸大的嫌疑,也是从整个形势局面上分析得出的结论,虽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天下的大趋势 。
《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引用了晋代袁淮对诸葛亮街亭之败的评价,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其中奥秘,袁淮曰“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 。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 。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 。”他认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三郡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投降了诸葛亮,假如诸葛亮兵贵神速,南安、天水、安定已经不属于曹魏了,但诸葛亮进军缓慢,曹魏集团出兵又占领了三郡,以至于诸葛亮北伐没有尺寸之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诸葛亮知道蜀汉弱小,第一次北伐只是试探对方,况且,智者并不追求眼前的利益,所以,诸葛亮没有乘势进军占领三郡 。马谡被张郃包围,形式非常危急,蜀汉军离前锋部队其实并不远,蜀汉军队虽然勇敢,诸葛亮却没有救援,皆是诸葛亮用兵太谨慎的缘故 。如此说来,即便是马谡没有守住街亭,如果诸葛亮果断派兵救援,蜀汉还有复盘的机会,但历史没有假如 。陈寿在他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陈寿认为诸葛亮精于政治,但行军打仗对谨小慎微的诸葛亮来说不是他的强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