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人眼的「哈苏色」,到底什么来头?( 三 )


这一切的硬件配置和标定 , 实则都是为了后续严苛的软件算法而准备 。

X2D 100C 卡口的右侧靠近手柄处便是色温传感器
首先 , 需要先精准记录环境的色温 , 获得精准的白平衡 , 为此哈苏也在 X2D 的机身上加入了一个色温传感器 , 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也能测出准确的白平衡 , 例如日出日落这种色温快速变化的场景 。

摄影师 Ali Rajabi 拍摄
为什么要精准测出白平衡?是因为相机不能像人眼一样识别出彩色 。 而为什么不能识别出彩色 , 是因为每个像素只能识别出一个颜色 。 众所周知 , 相机所用的传感器多为 RGB 排列 , 捕捉光线也是分开采集红色、绿色、蓝色三原色信息 , 转化为 0、1 电信号 , 再由机内转变回哈苏的 RGB 。
为了能记录更多的色彩 , 哈苏创立了涵盖范围更广的哈苏 RGB 空间 , 而与现实色彩的一一对应 , 其实就是这两个 RGB 值对应的过程 。
而不同 RGB 值的对应 , 也是决定能否接近人眼所见的关键 ,这其中的相关定义就是由哈苏的画质工程师和行业内几十位顶尖摄影艺术家共创 。 摄影艺术家们先给「记忆色」一个大众范围的定义 , 哈苏画质工程师再依据标准完成两个色彩空间 RGB 值的对应 , 最终也就形成了哈苏对「记忆色」的诠释 。

摄影师 Flora Borsi 拍摄

摄影师 Hans Strand 拍摄
除此之外 , 因为胶片的明暗对比度是最佳的 , 所以哈苏也在对比度调整的算法中 , 加入了胶片曲线 , 其灵感和算法就取自于哈苏在胶片时代的积累 , 反哺到了数码时代的色彩调优中 , 让每一张哈苏拍摄的照片 , 看起来都颇有种影调柔和的胶片感 。
哈苏这一整套的软件算法并非仅限于相机自身内部的处理 , 而是嵌入在哈苏 3FR 的 RAW 格式文件中 , 后期也可以利用 Phocus 软件进行颜色的更精确调整和表达 。 简言之 , 只有 Phocus 才是解 3FR RAW 格式最优的软件 。

摄影师 Ali Rajabi 拍摄
哈苏的色彩软件算法其实有着客观和主观两个层次 , 客观的是两个 RGB 数值对应的准确度 , 主观的则是对于色彩展现出的「美感」 , 是来自于哈苏在影像领域的自我沉淀 , 也取自于顶尖摄影师的艺术造诣 。
不难看出 , 哈苏色不是什么玄学 , 而是真正的色彩科学 , 也反映出了哈苏的相机哲学:Create to Inspire , 让每一位摄影师更能专注创作 , 在面对同一个场景中的不同主体时 , 不用顾此失彼 , 能兼顾不同主体的色彩表现力 , 对很多人来说做到了「拍好直出不用修」 , 同时精准的色彩 , 也给影像的后期处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
「哈苏色」的本质是为了真实在影像以及人类历史上 , 哈苏都留下了特有的印记 。
1969 年 7 月 , 哈苏相机记录下了阿波罗代表人类首次登月壮举 , 是人类飞向星辰大海远大计划的见证者 。

同年 8 月 , 摄影师 Iain Macmillan 用了十分钟拍摄了 6 张照片 , 其中一张被用于披头士《Abbey Road》专辑封面 , 而这「不经意」的设计和拍摄 , 让这张专辑成为乐坛不朽的经典 , 披头士四人也成为「斑马线」的代言人 , 成为众多乐迷竞相模仿的对象 。

2010 年 , 随着 iPad 横空出世 , 哈苏相机拍摄的乔布斯登上《时代周刊》 。 照片中 , 他深邃睿智的目光 , 似乎也在暗示 iPad 即将掀起全新的数码狂潮 。

对于一个影像厂商而言 , 能在人类的历史节点中留下一张张值得品味和永久流传的图像 , 而并非是简单的产品硬件参数 , 或许更接近成功的范畴 。
相机的本质就是记录 , 记录的核心是真实 。 一张张经典照片之所以能在经历时间的涤荡后依旧打动人心 , 除了光影、色调、题材等因素影响之外 , 其背后最核心的那份关乎「真实」的力量更是灵魂所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