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 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 , 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 , 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 , 胜作一书生 。
全诗大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 ,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
辞别皇宫 , 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 , 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
大雪纷飞 , 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 , 夹杂咚咚战鼓 。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 , 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
众所周知 , 烽火、烽烟、狼烟等词 , 代表着边境传来的警报 。开篇即交代了时代背景 , 诗人用一个“照”字表达出军情的紧急 , 烽火好似照亮了长安的夜空 。祖国边境正在受到侵扰 , 有志之士“心中自不平” , 国家兴亡 , 匹夫有责;匈奴不灭 , 何以为家!
紧接着 , 第三、四句描写大军奔赴前线 , 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包围了敌军的堡垒 。
一个“辞”字 , 沉重 , 庄严;一个“绕”字 , 形象地描绘出画面 , 想象铁骑气势汹汹 , 把敌人团团包围住 。
“牙璋”是古代兵符 , 分凹凸两块 , 相合处成牙状 , 分别掌握在皇帝和统帅手中 。统帅只有见到了皇帝手中的兵符 , 合二为一 , 严丝合缝 , 才能够出兵 。否则就是擅自出兵 , 其罪当诛 。
“凤阙”是汉朝皇宫的代称 ,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 。这里 , 诗人用“牙璋”、“凤阙”两个词 , 指代大军挥师出京 , 渲染出一种典雅、隆重的画面 。
“龙城” 又称龙庭 , 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 是匈奴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 , 曾在这里获胜 , 在本诗里 , 指代塞外敌方据点 。在这里指敌军要塞 。“铁骑绕龙城” , 刻画出一幅画面: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 , 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 , 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 , 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
第五、六句描写战场和战斗 , 但诗人并不正面进行描述 , 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行军打战的不可或缺的军旗和军鼓、边塞的风雪 , 融合交织 , 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
“雪暗凋旗画” , 从视觉出发:大雪纷飞 , 遮天蔽日 , 军旗翻滚 , 彩色的绣画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 , 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中夹杂着雄壮的进军鼓声 。
战场上 , 两军对峙 , 将士们顶风冒雪 , 奋勇杀敌 , 与侵占国土的匈奴誓死搏斗 , 场面何其悲壮!
优秀的边塞诗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同时 , 也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与残酷 。尽管风雪苦寒 , 战斗激烈 , 仍然宁愿投笔从戎 , “宁为百夫长” , 为保卫祖国效力 。首尾呼应 , 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
整首诗节奏明快 , 气势恢宏 。书生听见烽火军报传来 , 毅然投笔从戎 , 刚随从大军辞别京都 , 就在边塞包围了敌军 , 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每个场景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 如牙璋(兵符)、军旗、军鼓等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