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全文解析 木兰诗译文全文最短( 二 )



配合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情绪变化,这首叙事诗的用韵也不断转换:木兰忧愁叹息之时,连用唧、织、息、思、忆等仄声韵,韵脚繁密,几乎一句一顿,造成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决心已定,置马出征,就转用鞯、鞭、边、溅等平声韵字,表现出木兰动作的干练与行军的迅急;却赏还乡、恢复红妆等情节,则连用堂、强、郎、乡、将、妆、羊、床、裳、黄、惶、郎等韵字,渲染一派欢快、热烈、明朗的气氛 。民歌用韵出于自然,却能与人物性格塑造融为完美和谐的整体,这也是《木兰诗》千百年来烩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吧 。
《木兰诗》的相关背景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最早著录于陈代释智匠所编《古今乐录》的“梁鼓角横吹曲”(原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属于战争一类,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亦收录此诗 。
木兰应该实有其人,代父从军,亦必实有其事,但是史书没有为这位奇女子留下任何记载,智匠收录《木兰诗》时,已有“木兰不知名”之语 。关于木兰的姓氏、籍贯、身世,百嘴纷纭,莫衷一是 。将《木兰诗》提供的线索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进行对照,大致可以确定以下两点:
一、木兰不是汉人 。诗言“天子坐明堂”,又言“可汗问所欲”,天子、可汗自是一人 。“可汗”本是胡人对首领的称呼,可汗、天子混用,说明这是一个尚未完全汉化的北方民族 。这个民族全民皆兵,崇尚武力,就连普通妇女也熟谙弓马,善长骑射 。据此推断,木兰是鲜卑族人,生活在公元五世纪的北魏时期 。
天子坐明堂
鲜卑族是我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其远祖发祥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后来逐渐南下西迁 。三国以后,其势力范围已及黄河以北的所有地区,并且建立了众多的政权 。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拓拔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一带建立政权,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苻坚势力瓦解,拓拔圭乘机于386年重建政权,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386—534年) 。
鲜卑族原是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不论男女,皆以放牧牛羊、驰骋射猎为事 。进入中原地区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与汉民族农业文明逐渐融合 。木兰就生活在一个汉化了的鲜卑族家庭中,他们定居在颇为繁华的城镇里,以耕织为业,却依然延续着本民族熟谙弓马、善长骑射的传统 。惟其如此,木兰才能够在家庭面临困境之时毅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征战万里,立下赫赫战功 。这需要过硬的真本事,不是单凭坚强的意志与家庭责任感就能够办得到的 。
二、木兰参加的是北魏对柔然的战争 。柔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与鲜卑同源 。四世纪中叶起自称柔然,附属于鲜卑族拓拔部,北魏太武帝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称呼之 。柔然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五世纪初,首领社伦迁居漠北,合并邻近各部组成联盟,称为丘豆伐可汗,控制的区域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土地广阔,势力强大,成为北魏在塞外的劲敌 。柔然夏季分散部众畜牧,秋季马匹肥壮,就背寒向暖,进入北魏境内,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 。
魏太武帝在位期间,曾经七次率军分道进攻柔然 。始光元年(424年)八月,明元帝病死,柔然可汗大檀见有机可乘,率骑兵6万攻占云中盛乐宫,太武帝拓跋焘亲自抵御,被柔然骑兵包围五十余重 。始兴四年(427年)七月,柔然乘拓跋焘亲征夏国、国内空虚的时机,再次出兵进犯云中 。神康二年(429年)四月,拓跋焘亲率数万骑兵,舍弃辎重,轻骑前进,渡过戈壁大沙漠,攻打柔然可汗庭,以报前仇 。大檀大败西走,部落四散,太武帝沿栗水西进,过汉将窦宪故垒,驻军兔园水(土拉河),分兵追击,北过燕然山(杭爱山) 。太武帝以后,文成帝和文献帝在位时间不长,也都曾亲自统兵出征柔然,双方互有胜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