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木兰诗》以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的民族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刚毅勇敢、纯真善良集于一身的女性形象 。用金戈铁马的战争映衬这位奇特女子内心的细腻情愫,是《木兰诗》最为动人之处 。
这首长篇叙事诗从木兰决心代父从军写起,至其回归故乡结束,中间是漫长的军旅生涯,征战十载,行程万里,刀光剑影,惊心动魄 。对于构成木兰十年生活主要内容的战争,诗歌着墨不多,而是推向背景,一带而过;战争给木兰带来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她在转折关头的主动选择,才是诗歌描写的重点所在 。这两次选择,概括来说,就是对战争的投入与淡出,同时也是其女儿身份的背离与回归 。
围绕木兰的两次选择,整首诗划分为六个环节:决定从军(16句)→出征准备(4句)→奔赴前线(8句)→十年征战(6句)→却赏还乡(14句)→重着红妆(10句) 。这六个环节在顺承之中蕴含回复与照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性;剪裁上则明显表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 。结构的自然巧妙,笔墨的浓淡适宜,是这首以战争为题材的民歌能够成功刻画木兰亦柔亦刚性格的重要因素 。
1 2
3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
不闻机杼声,
【木兰诗全文解析 木兰诗译文全文最短】惟闻女叹息 。
木兰是以一位当机织布的平凡女子形象出场的,还有她深沉的叹息之声 。她不是在思念远人,不是在回忆往事,压在她心头的,是突如而来的战争给家庭造成的困境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四句诗以问答体形式,句句突出一个“女”字,是对木兰在家庭关系中的定位,亦是对其女儿身份的强调 。面对战争,她毅然做出违背女儿本性的抉择:“从此替爷征” 。
她的女儿身份,从此被包藏在一身戎装之下;她的温柔本性,惟有在夜暮时分方才悄然流露 。描写万里行军的八句诗使用相同句式,变换的只是地点与声音:“不闻爷娘唤女声”,重复出现的这句诗朴素直接,是留恋,是牵挂,是思念;“爷娘唤女”的日常生活场面,亦补写出木兰平日在爷娘面前娇痴的女儿之态 。“但闻”二字,一下子跳接到眼前现实,暗夜中包围着木兰的,只有异乡寂寞的水声与燕山胡骑的嘶鸣,这种以景衬情的写法,更传达出木兰内心的凄凉 。
木兰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命运终于向她露出灿然微笑 。面对赏赐,她却放弃功名,平静地做出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抉择:“送儿还故乡” 。
木兰还乡,不是以战斗英雄的身份,而是作为普通家庭之一员 。诗歌并未正面描写木兰荣归故里的表现,而是掉转笔锋,极力渲染家人的兴奋与喜悦:“爷娘闻女来”,出郭远迎;“阿姊闻妹来”,盛妆打扮;“阿弟闻姊来”,杀猪宰羊 。以木兰为核心的一系列亲属称谓的集中使用,正是木兰终于回到温暖家庭的怀抱、最终恢复女儿本性的最佳表达方式 。
木兰出于亲情考虑而被迫做出的角色转换以及最终的回归,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两次角色转换之处笔法相似,相映成趣: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写木兰置马,实现女儿到战士的转变 。四个方位,四个“买”字,透露出木兰一旦下定决心、立刻付诸行动的坚强性格,以及有条不紊、干练爽快的办事能力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这是写木兰理妆,完成战士到女儿的转变 。开、坐、脱、着、理、贴,六个动作连贯娴熟,四个“我”字,传达出木兰终于可以恢复本来面目的喜悦与从容 。
- 江村即事的诗意和情感 江村即事古诗意思
- 红楼梦全部简介 红楼梦最好的一首诗词
- 20首写景的古诗词 写雨的古诗大全最短
- 千古绝句最伤感的诗词 伤感诗词名句离愁
- 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古诗 关于热爱祖国的古诗词
- 最美中秋诗词佳句 现代中秋节诗词佳句
- 一句一句翻译 琵琶行翻译全文原文
- 清明节的诗句最有名的 关于清明的古诗大全简短
- 适合发朋友圈思乡的句子 望月思念故乡的古诗有哪些
- 36首著名古诗词 爱情诗古诗大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