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什么的千古绝章?( 二 )


此诗实际上分为两个场景,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想象的,一个是心里的感受,一个是节日的行为 。两相交错,其实都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首联写的是诗人为了求取功名离乡背井的内心感受 。一个“独”、两个“异”,反复渲染,使得孤独之感更加厚重,思乡之情自然更加强烈 。身处异地已经是迫不得已,要是有个朋友或者老乡还好,可偏偏没有,诗人只有孑然一身,陪伴他的只有他的身影 。陌生的社会和地理环境,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让独自在外的诗人如何不想家,如何不思亲念友 。
颔联点出诗人之如此强烈的“佳节”缘由,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日里大家忙忙碌碌,不觉得离家之苦,可是已到了佳节,那根心里最脆弱的情感瞬间膨胀,像火山勃发一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倍增 。以往佳节,家人总是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就算不说什么,也是美好的 。现在身处异乡,对家乡亲人思念一下,让美好的回忆清晰起来,但这只在心里、梦里、看不见、摸不着 。诗人用如此自然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
颈联和尾联突然从现实转向想像,从自己转向亲人,使得诗意起伏跌宕,别具匠心 。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是用具体的行为来展现亲人之间的互相遥望,互相牵挂,互相祈福,互相思念 。妙就妙在不是诗人自己,而是兄弟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就是兄弟对未能一家团聚的遗憾 。宕开一笔,从他人着手,这样既有对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兄弟对诗人的牵挂,就使得两者在情感上合二为一了,使得情感更加深厚和凝重 。虽然不能团聚,但是至少稍稍弥补了一丝缺憾 。这种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写法,比较新颖别致,这也许就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的缘由吧!
解题至此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传颂的诗篇,之所以出名就是此诗所表达的“思亲之情” 。这种身在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非常自然的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
对家乡兄弟乡亲的怀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什么的千古绝章?】重阳登高在山领上插上茱萸表示对先人的怀念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唐代山水田园画派诗人王维,写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篇里的――千古绝唱!
这是一首远方的游子,在重阳佳节里,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诗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千里游子沙场征士,吟唱着它,以表达对远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和思想……请让我将这首诗全篇展示如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从这首诗的字面内容得知,重阳节,作者是一个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特别思念千里之外的亲人和故乡 。先情后景,以突出本诗的主题意境:思念亲人,怀念故乡 。一个“倍”字,加重了这种怀亲思乡情感的浓厚度,是这篇诗文的点晴之笔 。诗的开篇用一“独在”的词语,与结尾处“一人”词语遥相呼应,使整篇诗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而后面的写景,是作者发挥超然的想象为,虚幻出来的景象:重阳节这天,家乡的兄弟亲人们,都登上高高的山顶,插着茱萸,欢度节日,而在这群欢乐的人群里,偏偏就缺少了我一个人 。惆怅伤感之情景跃然纸上 。
这首名篇先情后景,把那份思乡怀亲的情感,浓墨重彩地突兀表现出来 。现在,让我们再从时空观方面,来鉴赏一下这篇千古名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