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计量单位有哪些 自来水表的计量单位( 二 )

水的计量单位有哪些 自来水表的计量单位

文章插图


小结
关于经方剂量, 目前有多种观点, 一两有合1g、3g、8g、13g、15g不同说法, 以3g和15g为主流 。 目前统编教材采用3g的说法 。 柯雪帆等人考究慎密, 15g的说法也逐渐被更多人采纳 。 从以上论述, 可以看出一两合15g的说法更接近经方本意 。
古今煎服方法有异
经方药物煎煮前不经浸泡, 直接煎煮 。 现在一般都要求煎煮之前要浸泡, 而且要煎煮两次 。 有研究证明, 煎前浸泡能提高药物的煎出率, 而一次煎煮只能得到30% 的煎出率, 煎煮两次则能够达到70% ~80%(《中成药研究》),也就是现在煎煮方法煎出率是经方原始煎法的两倍余 。 所以如果采用现在的煎煮方法, 则用量可折半, 即一两合7g~8g 。 但是, 药物质地不同, 有些不耐煎的药材第二次煎煮时有效成分已经没有了, 而有些药物过度煎煮会煎煮出其他成分, 难以把控, 所以个人还是提倡采用经方的原始煎煮法 。
水的计量单位有哪些 自来水表的计量单位

文章插图


用量随情制宜
临床时, 具体药物用量, 尚需在经方原量基础上调整 。 “故古方云, 诸富贵人骤病, 或少壮肤腠致密, 与受病日浅者, 病势虽轻, 用药宜多, 诸久病之人, 气形羸弱, 或腠理开疏者, 用药宜少”(《圣济总录》) 。 《小品方》亦有详细说明 。
凡药物治病, 皆要通过调整人体正气来发挥作用, 所以若正气足而胜药则可量大, 正气虚不胜药则可量小 。 简述如下:
① 衰老、虚弱之人, 量宜少;年轻、强壮之人, 量宜多 。
② 胃气虚者, 量宜少 。 胃气盛者, 量宜多 。
③ 久病、病重者, 量宜少;新病、病轻者, 量宜多 。
可喜的是, 现代考古学已经发现了汉代度量衡的实物证据, 因此, 伤寒论经方的剂量问题已经变得明明白白, 毫无疑问了 。
具体的考证方法和过程, 那是考古专家的工作, 这里不做多说 。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 摘要如下 。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 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 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现代中医用药乱象, 尽管考古学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但是这个结论显然来得太晚了, 因为国家药典已经对中药的用量做出了规定, 而这一规定是根据明清以来中医用药习惯确定的, 而这种习惯用量, 远远低于治病的要求, 尤其是对危急重症, 更显得杯水车薪 。 众所周知, 仲景乃医中之圣, 伤寒乃方书之祖 。 药量的确定, 尤其是经方药量的确定, 应该以伤寒论的药量来确定 。 因此, 用量不足的问题, 成为现在中医疗效不佳的普遍原因之一 。
水的计量单位有哪些 自来水表的计量单位

文章插图


《伤寒论》方剂药味数分布于1至14味间, 平均每剂4.2味药, 最多不超过14味, 2—8味药的处方占了90% 。 与经方明显不同的是, 现在临床单味药剂量减少, 药味增多, 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经方的3倍以上 。 2007年9月至10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随机抽取9个科室100首汤剂处方统计, 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28味, 药味分布于16—22味 。 而文献报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