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卷三·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本篇九章 , 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两组 。 其一、三、四、五是一组 , 论述仁政的问题 。 这部分对于当时各诸侯国的暴政有所揭露 , 并认为这样的形势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 , 因为必能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 , 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王道”;与此相反的“霸道”则是靠武力征服 , 那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 。 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 , 在第五章提出了五项政策 , 大意是尊贤使能、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 。 另一组则论及个人修养以及人性论方面的问题 , 包括其二、六、七、八、九各章 。 第二章从“不动心”说起 , 最后涉及对孔子的评价 , 是《孟子》一书中重要的篇幅 。 所谓“不动心” , 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 , 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 , 一是“知言” , 二是培养“浩然之气” 。 “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 , “浩然之气”尽管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 , 仍然是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的成果 。 知言则不惑 , 气盛则意志坚定 , 所以是“不动心”的条件 。 第六章提出的以“四端说” , 意谓仁、义、礼、智等品质在人的天性中有基础 , 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主张 。 七、八两章 , 分别谈到“反求诸己”和“与人为善”的修养方法 。 第九章批评伯夷气量小 , 柳下惠不严肃 。 二者既然各有所偏 , 在出处问题上 , 合理的态度应当如何?可以参见本篇第二章对于伯夷、伊尹和孔子的评论一节 。 从中可见孟子的用世心切 , 从而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应对的措施 , 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

文章插图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

文章插图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

文章插图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 “贻矩”指《孟子》七篇给天下人为人处世的规矩 。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 关于他的身世 , 流传下来的已很少 , 《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 , 《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 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 , 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 但从年代推算 , 似乎不可信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 , 这倒是有可能的 。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 , 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 所以 ,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 , 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
和孔子一样 , 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 , 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 , 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 , 与学生万章等人着书立说 , “序《诗》《书》 , 述仲尼之意 , 作《孟子》七篇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 , 每篇分为上下 , 约三万五千字 , 一共二百六十章 。 但《汉书.艺文志》着录“孟子十一篇” , 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 , 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 , 认为七篇为真 , 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 东汉以后 , 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