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的主要内容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注释( 十 )


【注解】
①马周(601—648):唐初大臣 。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属山东)人 。少孤贫,后到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客 。贞观五年(631)代常何上书,所论二十余事,为太宗所赏识,即日召见,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 。他劝谏太宗以隋亡为鉴,少兴徭赋,反对实行世封制 。
②中郎将:官名 。唐制,中郎将是太子府属官,掌护卫 。
③监察御史:官名 。隋唐始设,为御史台各类御史之一种 。唐御史分为三院,其中监察御史属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议”,品秩低而权限广 。
④中书舍人:官名 。是中书省的属官 。唐时,中书舍人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
【译文】
【贞观政要的主要内容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注释】马周,博州茌平人 。贞观五年,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 。当时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讲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合太宗心意 。太宗奇怪常何会有这样的才能,便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家里的一位叫马周的宾客代我写的” 。太宗当天就要召见马周,马周还没有赶到,便派使者催促了四次 。到谒见时,太宗同他谈得很高兴,便把他安置在门下省,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 。马周机敏善辩,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 。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 。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 。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 。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 。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 。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 。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