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全文解析 劝学的中心论点原文( 三 )


第三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因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 。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
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 。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 。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 。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
最后一段阐述学习必须专心一致、锲而不舍 。人们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这一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积”,一个是“一” 。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 。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 。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
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 。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 。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