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是“造化钟神秀” 。这句妙在承上启下 。说它承上,是因为诗人要告诉读者“青未了”的根据;说它启下,是因为诗人下面要写大自然究竟把怎样的“神秀”集中到泰山身上 。
第四句是“阴阳割昏晓” 。这句写大自然集中到泰山身上的第一种神奇与秀美 。那就是让泰山展现出的面容是独特的:当山的南面正是阳光普照时,山的北面却暗暗然如同黄昏一般了 。而且,一个“割”字,就把大自然写活了,给读者的感觉似乎是,大自然手里握着神刀,把那么庞大的泰山一下子裁成两半 。这显然又用了拟人的手法,于是,诗人有意无意地让大自然有了情感,好像它真的对泰山情有独钟 。这种奇特的想象与潇洒的语言,唐诗中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罕见的 。
第五句是“荡胸生曾云” 。这是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二种神奇与秀美 。这句诗是倒句(即倒装句),顺句应是“曾云生荡胸”,意思是层层叠叠的云雾从山中生出,忽东忽西、飘来飘去,令人心胸也随着起伏荡漾 。这层层叠叠的云雾岂不是同望山人融为一体了吗?请看,在我们看来,很难学会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在杜甫的笔下便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
第六句是“决眦入归鸟” 。这句诗我看到好多解释 。有的解释说:“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有的说:“人目眦决裂,入鸟之归处,言所望之远也 。”上述解释恐怕不妥 。我觉得“决眦入归鸟”也是倒句,顺句应是“决眦鸟归入”或是“决眦鸟入归” 。意思是用力睁大眼睛凝望那群鸟飞进(回)山林,回(进入)到窝中 。“决眦”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这从未感受过的山鸟归林的景观面前陶醉的样子;“入归鸟”三个字,更写出了诗人不仅要极目群鸟飞翔着、鸣叫着进入山林,而且要真真切切欣赏飞入山林的鸟儿们怎样一个一个回到各自的安乐窝中 。这便是描写大自然赐予泰山的第三种神奇与秀美 。而诗人在描写泰山神奇与秀美的同时,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就蕴含于其中了 。
第七、八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对这两句,历代评论家并无本质的分歧,都认为这两句诗表现了杜甫志存高远的胸怀,是他居高临下、雄视一切那种气势的绝响 。“会当”就是一定要,只两个字,就写出诗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而“凌绝顶”也只三个字,就表现出诗人所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峰 。这会使今天的读者想到林则徐少年时的豪言壮语:“山登绝顶我为峰 。”
至于这首诗的结句“一览众山小”,那更是诗人望岳时心中腾起的海阔天空的美好想象 。
逐句分析之后,还想简要说说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的特点 。
1.这首诗从结构上来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句用设问的手法统领下文;第二句到第六句,用景物描写的手法回答第一句的问题;最后两句则是直抒胸臆,倾吐诗人远望泰山后激荡不已的心声 。全诗上下贯通,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
2.用典而了无痕迹 。这首诗用了好几个典故,知道的读者会觉得奇妙无穷;不知道的读者,也会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来 。因为所用语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都是诗中的有机组成成分 。比如,“齐鲁青未了”就源于《史记·货殖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再如,“一览众山小”则源于《扬子法言》:“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峛崺(读lǐ yǐ,连绵)也 。”
3.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人与事物的特点 。比如,“齐鲁青未了”,用了摹绘兼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绿色的连绵不断与无边无际;“阴阳割昏晓”,则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又是用倒装兼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泰山使人身心愉悦而畅快的魅力 。
- 更换照片背景换成白色,照片背景更换底色白色
- 水口行舟朱熹赏析 水口行舟朱熹翻译
- 登小孤山古诗赏析分享 小孤山古诗赏析
- 三足金蟾真的存在吗?
- 题竹石牧牛高考诗歌鉴赏 题竹石牧牛诗歌鉴赏
- 忆江南注释和译文 白居易忆江南写作背景
- 村晚全文解析 村晚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 陇头吟王维翻译及赏析 陇头吟王维赏析
- 钴鉧潭记翻译及注释 钴鉧潭西小丘记翻译
- 抖音创作者商达合作未按约定履约如何处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