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父亲的病好句赏析

作为《朝花夕拾》的第7篇文章,《父亲的病》最初发表于1926年11月10日《莽原》第1卷第21期 。鲁迅借此表达对庸医的反感态度,同时批判了社会上的人情凉薄 。
“父亲”的病因何而起?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曾屡次挑战举人,但都落榜了,只好赋闲在家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科场舞弊案发后,周伯宜受牵连,秀才身份被取缔 。这还不算悲催,周家为救祖父,要打点狱卒及主管,家底很快被掏空,生活条件一落千丈,周家在绍兴城的地位也大不如前 。周伯宜本来就抑郁不得志,家庭变故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如果能因此觉醒、自觉地扛起家庭重任,拿出为人夫、为人父的担当,他日鲁迅也许就不会离开故乡,去外面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了 。事实是,父亲借酒消愁,不听劝阻,脾气更坏,打骂妻子,很快,身体出了问题,一病不起 。
周伯宜和妻子鲁瑞
“父亲”的病如何救治?自然是请医生 。周家前后请过两位“名医”,这二位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诊费高 。这个貌似好理解,名望与身价是成正比的,如今哪家三甲医院的专家号和普通号计价一样呢?特需门诊的含金量更高,挂号费,哦不对,现在叫医事服务费了,没个三五百下不来 。在当时的晚清,亦然!这二位光诊费是每次一元四角,这在当时是巨款,而且还隔天收费一次 。二是药方独特,药引难得 。第一位所谓名医告诉迅哥,生姜两片他不用,竹叶十片去尖也太普通,起码得是河边的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 。第二位所谓名医叫陈莲河,药方更为独特,最平常的是蟋蟀要成对儿,也就是必须同一窝里的!
当迅哥将药引或配方尽了全力找来,父亲的病并没有起色 。见汤药不成,这位陈名医推荐药丸 。他还推荐丹药,当父亲觉得两元一盒的丹药太贵时,陈名医便搬出了前世、宿命的谬论 。当药丸服用了100多天,父亲的水肿更加厉害时,周家又请了陈名医,这次是特需号,大洋十元!这次,陈名医药引很普通,连配方带熬药,半天就好,不像此前那样光药引得寻找好几天了 。可惜,父亲已经喝不下去了 。
“名医”真面目:医术平庸,故弄玄虚,唯利是图这其实,已经凸显了俩“名医”的真面目 。
至于俩名医到底姓甚名谁,这里不做考究 。我们先来细数第一位“名医”的医德医术 。诊断用语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让病人家属不能问也不敢问,这是他故作高深;出诊费 “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一点儿也不含糊;他给迅哥父亲看了两年,没有任何效果,便推荐陈莲河,自己好摆脱干系,这纯属圆滑自保 。第二位陈大夫呢,没有辜负推荐人的期望,将玄幻之术发挥到极致 。可笑至极的原配药引、本就无用的药丸、夸大药效的神丹、自圆其说的前世,医病四部曲完全是扯淡!说到神丹时 “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说到前世时,“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迅哥父亲为什么两度摇头呢?显然他已经看穿了陈“名医”的真面目了 。
真有两把刷子,能够缓解病人痛苦乃至药到病除,收多少诊费都无可厚非 。事实却恰恰相反,俩“名医”凭高诊费提高自己身价,开奇葩药糊弄病人及家属,推诿责任而不知廉耻,延误病人病情而没有反思 。都说医者仁心,俩人眼里却只有名利 。在他们的误导下,迅哥父亲终于含恨离世了,享年才36岁 。
“父亲”病逝前后:迅哥尝尽世事无常和人情凉薄迅哥在父亲生病期间,究竟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呐喊·自序》中有这样的介绍:“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后来是,当父亲病逝后,在现实生活中,迅哥三兄弟和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在家族分家分财产时遭受了严重的不公平的待遇,受尽了欺负 。可见,本该在父母怀抱撒娇的年纪,年少的迅哥快速长大、成熟起来,替母亲分忧的同时也尝尽了世事无常和人情凉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