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一全文鉴赏 羌村三首其一翻译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 。《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 。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 。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 。“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 。“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 。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 。“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 。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 。“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 。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 。“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 。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 。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 。首先是与妻孥见面 。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 。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 。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 。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 。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 。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 。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 。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 。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 。“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 。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 。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 。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 。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 。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 。”(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