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幽州台又称燕台 , 相传为燕昭王筑來招揽人才的黄金台 , 作者登此台 , 正值他遭到权贵打击 , 抱负不得抒展之時 , 遥想古人 , 反观今天 , 诗人一腔幽愤 , 发而为诗 , 便成为千古绝唱 , 千百年來 , 引起无数知音者的共鸣 。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來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这首诗是陈子昂所作 , 在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六九六)陈子昂第二次从军 , 因和主将武攸宜意见不合 , 遭到排斥打击 , 在登蓟北楼時 , 一時感怀燕昭王能重用贤才的历史往事 , 乃悲愤地吟了这首诗 , 抒发了壮志难酬 , 可能虚度此生的哀怨诗的意境高远 , 感情沉郁 , 风格雄深 , 
陈子昂在诗歌的创作中 , 实践自己的主张 , 有意识地摒弃骈偶语句和华丽辞藻部分优秀作品还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 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幽州台:即蓟北楼 , 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
谢谢邀请!作者具有过人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 他直言敢谏 , 但却不被武则天采纳 。屡受打击 , 心情郁郁悲愤 , 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入狱 。他不仅不能实现政治抱负 , 反而受到排挤 , 因此万般苦闷 。当他登上幽州台远眺时 , 想到古时的君臣风光无比 , 自己却一生坎坷 , 顿时感到生不逢时 , 一股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他忍不住潸然泪下 , 随即以“山河依旧 , 人物不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抒发了壮志难酬、没有知音、孤单无助的悲愤!
你好!我是伊人怜梦 , 对古诗词的爱好让我们有缘相遇 。
唐朝诗人陈子昴写的《登幽州台歌》 ,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空有报国之心而无以施展才能的感伤之情 。在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 , 竟认为陈子昂很孤傲:“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难道古人没有圣贤 , 来者没有明君?后来才明白 , 作者是在感叹人生短暂 , 如白驹过隙 , 未等见圣明君主 , 一恍自己不觉己老 , 虽有才见卓识 , 却又不被重用:“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宇宙浩翰 , 沧海易变 , 悠悠天地间 , 唯独悲怆而涕零 , 即便泪雨纷纷 , 何人能晓我心中伤感!

《登幽州台歌》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文章插图
整首诗虽只有四句 , 却把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而又不被重用的文人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 , 也引起了相同遭遇者的共鸣 , 既有对世俗忧生、自己怀才不遇的伤逝 , 又有对事业和人生执着追求的叹喟 。
纵观诗卷 , 封建社会文人墨客 , “独”字感叹比比皆是 , 所表达的情怀都难以逃脱才能不被重用、空怀报国之心而又无法施展这一悲观色彩 。
固然 , 我们不能拿现在的尺度苛求于古人 , 正如未来不能苛求现在一样 , 但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 要勇敢面对现实 , 对理想充满坚定信念 , 乐观进取 , 积极的笑对人生 。
说到这里 , 我最喜欢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 , 开篇虽一“独”字 , 但却无一丝悲之感 ,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 , 作者抒发了“谁主沉浮”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现录记如此 , 以求共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