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他明月下西楼全诗 任他明月下西楼的意思

人物简介李益,字君虞,今甘肃武威人,唐代中期诗人 。21岁登进士第,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 。35岁再次参加制科考试,二次登第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49岁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52岁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 。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79岁以礼部尚书致仕,晚年官运亨通,享年81岁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诗歌与同宗李贺齐名,他的诗风豪迈壮阔,但略微感伤 。据后人评价,其七言绝句水平冠绝中唐,可与李白比肩 。其代表作品有:《写情》、《夜上西城》、《江南曲》、《北从军征》、《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
《夜上受降城闻笛》今天复习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如下: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这首诗比较好理解,其大意是:登高望远,极目远眺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白茫茫一片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透着深深的凉意 。不知何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吹起凄凉的芦笛 。一夜之间,长期在外戍边的征人,全都纷纷眺望故乡 。
李益长期从军,到过北方、西北许多边远地区,有着丰富的军旅生活经验 。一天夜晚,当他登临受降城的城楼,月光与笛音深深打动了他 。他深切体验到了将士们久戍边地的思乡之情,便写下了这首色淡情浓、含蕴丰富的小诗 。李益既擅长于七言绝句,又以写作边塞诗著称,《夜上受降城闻笛》正好是两者的完美结合,理所当然地成了李益的代表作 。
李益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据记载,这首诗在唐代便被度曲入画,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
李益这首诗被誉为冠绝中晚唐,唐代边塞诗的绝唱,堪与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等四大边塞诗人媲美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首先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沧桑凄凉 。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黑夜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风中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 。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一个人的情绪迅速唤醒所有人的情绪,一个人的乡思迅速唤醒所有人的乡愁 。稍稍发挥一下想象力,沉浸其中,就能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 。一下子唤醒所有人内心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超绝之处 。也是在当时唐人为什么对这首诗就极其推崇备至、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 。
2021年5月4号
《写情》今天复习李益的《写情》,原文如下: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
这首诗的大意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编织着水纹花样的珍贵竹席上,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期待已久,盼望已久,不辞长途跋涉,赴一次与佳人的约会,却在一夜之间,希望破灭 。伊人不在,再好的美景,又有什么意思?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 。管他月上东楼,还是月下西楼,从此与明月无缘,冷月清光不过徒增烦恼和痛苦回忆而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