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一生简介 周敦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四 )


“无极之真 , 二五之精 , 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 , 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 , 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
从上引材料可以看出 , 他的宇宙模式论虽然糅杂了物化论(“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阴阳五行学说(“二五之精”)的思想资料 , 但仍然归其本于无极(太极) , 贯彻的是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的哲学路线 。不过 , 他把无极和太极两者结合起来规定本原的实体的特征 , 显示了道学开创者的理论思维水平 。一方面 , “无极而太极” , 说的是无极虽可名之为无 , 但无中涵有 , 其名为太极 。因此 , 无极不是绝对的空;另方面 , “太极本无极” , 说的是太极虽可名之为有 , 但有本于无 , 其名为无极 。因此 , 太极又不是具体的物 。周敦颐把本原的实体规定为实有而非物、本无而不空的绝对体 , 是对以往哲学思辨的理论总结 , 表示他力图克服玄学、佛学空无本体论的理论局限 , 为宋明道学在本体论上开辟新的途径 。
太极生阴阳
为了论证“一实万分”的本体论 , 
周敦颐他还以“诚”、“神”、“几”等古老范畴进行哲学加工 , 进一步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
“太极动而生阳 , 动极而静 , 静而生阴 ,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 , 互为其根 。”(《太极图说》)
“寂然不动者 , 诚也;感而遂通者 , 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 , 几也 。”(《通书》)
“动而无静 , 静而无动 , 物也 。动而无动 , 静而无静 , 神也 。动而无动 , 静而无静 , 非不动不静也 。物则不通 , 神妙万物 。”(《通书》)
周敦颐用“物则不通 , 神妙万物”的动静观解释了“太极生两仪”的古老命题 。他用太极的“一动一静”解释了阳气和阴气的产生 。所谓“生阴生阳”、“分阴分阳” , 都是说阴阳二气是从太极自我运动过程中产生、分化出来的 。如果没有太极的“一动一静” , 即如果没有“无极(=太极)之真” , 那末 , 即使有“二(二气)五(五行)之精” , 也不能“妙合而凝” , 产生万物 。因此 , 把“万物生生 , 而变化无穷焉”这两句话与“物则不通 , 神妙万物”联系起来看 , 万物的生生不已不过是“变化无穷”、掌握动静主动权的太极在那里推动而已 。这就在“万物”、“五行”、“二气”之上安上了第一推动者——无极(或太极) 。
宋代道学家都用外因论解决理气关系问题 。二程的追问“所以阴阳者” , 朱熹的追问“所以变通者” , 都是受了周敦颐外因论的启发 , 为“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本体提供理论依据 。
主静立人极
《太极图说》的起点是“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 , 
周敦颐楷书《无欲故静》其终点则是“主静立人极”的封建伦理观 。
首先 , “无极而太极”自我运动的结果 , 最后产生了“得其秀而最灵”的“人”( 《太极图说》);而“天下之众 , 本在一人”(《通书》) 。这个众人之秀的“一人” , 由于掌握了所谓“仁义之道” , 就可以使“天道行而万物顺 , 圣德修而万民化 。大顺大化 , 不见其迹 , 莫知其然之谓神 。”(《通书》)这个“以仁育万物 , 以义正万民”的“圣人” , 就是代表“妙万物”的“太极”来统治社会的 。因此 , 被周敦颐神圣化、绝对化了的无形无象而又最高最初的“太极” , 归根到底是为宋代有权有势而又至尊至贵的封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