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和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朗诵( 三 )


鉴赏所谓序 , 一种是写来评介著作的 , 叫书序; 一种是赠送别人的 , 叫赠序 。这篇序文属于后者 。这篇文章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 , 说理透彻 , 文字朴素 , 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
文章的第一小节 , 是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作者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 。家境贫寒无法买书来看 , 只好向别人借书 , “手自笔录” , 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 。“手自笔录”这一情景 , 初步揭示了学习的勤奋态度 。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 。“砚冰坚 , 手指不可屈伸” , 既是指天气 , 又是指家道贫寒 。“弗之怠”三字 , 用语简洁 , 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 , 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 。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 , 用来说明一年四季 , 天天如此 , 很有概括作用 。“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 。“走”是跑的意思 , 这里指“赶快” 。“走送之” , 亲自去借 , 又亲自去送 , 而且赶紧送去 。“不敢稍逾约” , 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 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 , 决不耽误 , 即使困难再大 , 也是这样 。这一句照应了前面的“计日以还”一句 , 说明在正常情况和特殊情况下都是如此 。前文历述读书艰辛 , 再用“以是”轻轻一转 , 后用“因”再加转折 , 转到“遍观群书”的结果上来 。由因及果 , 文意多变却顺承自如 。接下来的第二小节 , 以“既”字兜住了上文 。前述“幼时” , 此说成年;前述读书艰辛 , 此说求师艰难 。“益慕圣贤之道”的“益”字使文意递进 。由“遍观群书” , 便萌发了向往圣贤之道的愿望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患”字和上句的“慕”字又形成了一对矛盾 。解决这对矛盾的途径则是“趋百里外” 。“百里” , 以路途之遥 , 显示出求师之切 。短短一句话中连续出现“趋”、“从”、“执”、“叩”、“问”等行为动词 , 把求师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 。这里可分三层分析: 第一层写师道尊严 。“德隆望尊”是概括性评价 , 再以学生挤满书屋加以具体化 , 此为烘染法 。但 , 即使其门如市 , 老师亦未“稍降辞色”  , 此为反衬法 。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着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 。于是 , 接下来的第二层是写平日请教老师的情景 。“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均是虔诚恭敬之态的生动写照 。第三层是写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情景 。“色愈恭 , 礼愈至” , 表连锁关系的“愈”字两次出现 , 把作者的谦恭之态描述得至为传神 。“俟其忻悦 , 则又请焉”的“则”字 , 笔触稍稍提起 , 再微微一转 , 逼入那个“请”字 , 最后又以一“故”字 , 轻轻关拢文意 , 表明作者以竭诚求师之心和孜孜不倦之意 , 终于使学问大有长进 。第一、二两小节 , 所述内容各有侧重 。前面说读书难 , 后面说求师难 , 但都围绕好学这个中心 , 因而两小节文意是关联的 。
第三小节主要是写外出求学的情景 。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 。“负箧曳屣 , 行深山巨谷中”  , 穷冬、烈风、大雪 , 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 。“足肤皲裂而不知”  , “四支僵劲不能动” , 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这是写行 , 同时写到了衣、食、住: 寄居旅店 , 穿破旧棉袍 , 每天只吃两顿饭 , 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 。这一切 , 都表现了一个“苦”字 。而着力写苦 , 有两个目的 , 一是对比“同舍生”  , 那些住在同一旅店里的富家子弟; 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 , 也就是内心的乐趣 。作者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 , 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在具体描述之后 , 笔锋一拎 , 着“煜然若神人”一喻 , 收束文句 。而这一比喻越是突出 , 下面的对比就越加鲜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一边服装鲜美 , 一边破衣烂袄 , 在同一画面内 , 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碜相 。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 , 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 , 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 “略无慕艳意”  , 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 , 不自惭形秽 。那么 , 他何以会如此呢? 因为“中有足乐者”  , 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 。文章于此在表达内容上比前两小节更有思想深度了 。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小节 。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 , 是一种特定情景 , 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 , 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