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风经典故事分享 关于家风的故事

三尺讲台一辈子
传道、授业、解惑
他们成为点亮学生生命的光
而这缕光同样在家庭里闪耀
让子女后辈“向阳而生”
并且将教书育人
视为代代相传的共同理想
陶行知说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
由心而发才打动心灵深处
在申城
就有这样一些教育世家
任光阴荏苒 , 任时代变迁
良好的家风、崇高的师德代代永续
在教师节前夕 , 今起新民晚报推出“承师道 育桃李——走进申城教育世家”栏目 。我们走进申城这些家庭 , 聆听“教N代”娓娓讲述着家里的事儿 。那些看似平凡的家庭点滴 , 透漏着这群人民教师对育人事业的坚定选择和热切情怀 , 也汇聚成一股温柔而坚定的动人力量 。
于漪与家人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 她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教文育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教学理念 , 丰富完善了语文课程的国家标准 , 对于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成就人们已耳熟能详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 , 于漪一家三代6人都从事教育工作 , 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
于漪的爱人黄世晔离休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儿子黄肃退休前任凯慧中学副书记、副校长 , 也是一名历史教师;儿媳史玲玲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女黄音在杨浦高级中学任语文教师 , 孙女婿尚宣廷是市北中学的物理教师 。为国育人、关爱学生、淡泊名利、与人为善 , 这些处世准则和品格已成为每位家庭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 。
一本《雷锋日记》
孙女黄音长大后 , 父亲郑重交给她一本《雷锋日记》 。这本书是1964年黄肃过生日时 , 于漪送的 。在书的扉页 , 有奶奶当年写的一句话——“肃儿:向雷锋叔叔学习 , 做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 永远忠于党 , 永远忠于人民 。”
黄肃将这本书交给女儿 , 是希望成为教师的她也能在教学中继承于漪心中的“中国灯火” , 接力探索中国基础教育的话语体系 。
于漪夫妇将《雷锋日记》赠给儿子
于漪从教70余年 , 三代教师也经历了时代变迁 , 但一家人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着深刻的体会 , 都始终把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于漪上过近2000节示范课 , 完成600余万字教育著述 , 为构建中国本土教育学、教师学默默耕耘;黄世晔一生为学严谨 , 参与恢复高考时的第一次高考命题;黄肃的课堂里除了学科知识 , 总是充满中国故事;黄音从事教育科研时 , 也始终铭记奶奶提出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学应该有中国气派 , 一线教师就是创造者 , 有巨大的力量” 。
餐桌上的“带教”
教育是于漪一家餐桌上的最常见的话题 。有一次 , 黄音上课“截获”一张纸条 , 是班上的两名学生说另一名学生的坏话 , 老师该如何做?第二天晚餐时 , 你一言我一语 , 一家人就此讨论起来 , 最后都同意于漪的看法——
“大海能自净 , 去除杂质 , 学生之间的小矛盾有时候并不需要老师去处理 。班级就是社会的演练场 , 把处理问题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 信任他们 , 教师在一旁细心观察 , 适时提供引导 。”
于漪曾说:“教师要做‘燃灯者’ , 自己心中首先要有一盏明灯 。”很显然 , 这缕温暖而明亮“爱之光”也在家庭点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