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 , 作者泰戈尔以其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孩子的活泼、纯真、可爱 , 母亲的慈爱、深沉 , 展现出浓浓的母子之情 , 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
《教学用书》对作品进行了简洁的解读 , 对教学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但是在备课及教学中发现 , 《教学用书》以及一些辅导资料中 , 对作品中两处诗句的鉴赏似乎有不妥之处 。作品有两处是这样的:
你要是叫道:“孩子 , 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 却一声儿不响 。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 又成了你的孩子 , 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
“你到哪里去了 , 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 , 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
《教学用书》的“问题研究3”这样问答:
为什么妈妈见了面 , 说:“你这坏孩子?”
【金色花原文及赏析 金色花泰戈尔诗选赏析】上文说 , 妈妈叫道:“孩子 , 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 , 不见了孩子 , 妈妈多么着急 , 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 , 一旦见了 , 又惊又喜 , 自然嗔怪孩子 。
小编认为 , 此处对母亲心理及表现的分析不妥当 , 不够准确 , 在理解上有些简单化、表面化 。如此理解只是从一般心理学上对人物的情绪情感作出分析 , 而忽略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 , 忽略了作者的创作特点 。
假如说 , 妈妈发现孩子不见了后很着急、惶急 , 那她为什么不立即去寻找孩子而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岂不是会让人觉得妈妈不关心孩子?对此 , 小编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
“你到哪里去了 , 你这坏孩子?”这里应该是包含着母亲对孩子的信任式、关怀式的责怪 , 而且这个责怪也是温柔的 。孩子有大半天时间没有快乐地出现在自己眼前 , 一旦出现 , 再次看见孩子的“喜”的感觉想必会有 , 但是“惊”的成分当是少之又少 。在作品的描绘中 , 没有看见孩子 , 母亲是不至于“惶急”的 。
为何这样说?因为母亲的心里对孩子是信任的、完全放心的 , 对孩子不在自己视线内的活动是没有担忧的 。母亲知道 , 或者说潜意识里知道 , 自己的孩子是不会跑远的 , 不会做危险的事情 , 不会惹是生非 , 做让妈妈担心的事情的 。妈妈很清楚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能让自己放心的 。母亲如此的沉稳、自信 , 来源于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 。
在泰戈尔笔下 , 这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 一个悉心照料、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母亲 , 是一位优秀的母亲、抚育者、引导者、施爱者 。因为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能充分地读出 , 对母子之间的融洽和谐的关系、动人心弦的母子之爱、家庭及人类美好圣洁的天性的赞美是作品的主题 。
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 , 我们要从泰戈尔文学作品中渗透的宗教精神、宗教信仰 , 从一个深受东方教派教化的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看待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丰富、复杂、独特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 就很难深入地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 只可能流于文字表面 。
众所周知 , 印度是一个深受宗教影响的国度 , 宗教在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 大部分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 。在印度人看来 , 祷告就是人与神的倾谈 , 读经就是聆听圣言 。
- 上联-春风一缕桃花痴。如何对下联?
- 绿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的绿全文
- 上联:飞花逐水流长麓,如何对下联?
- 巫巴多是哪里人 因花不鸭和啵鸡而走红的画家
- 平原君列传重点知识归纳 平原君列传原文及翻译
- 棉花都是白色的吗 彩色棉花有什么作用
- 凤梨花的价格怎样?凤梨花有哪些作用?
- 做雪花酥需要什么材料呢 做雪花酥如果没有黄油怎么办
- 张丞相好草书的译文 张丞相好草书文言文翻译
- 萧萧的思想主旨及创作背景 萧萧沈从文原文主要讲了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