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球川:流传舌尖的文化记忆( 二 )


这便是手工艺在工业化时代面临的现实困境 。老面匠徐文生给自己设计了一条好的“退路”:到手工艺展览馆去表演贡面的制作,作为民俗旅游的项目,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观赏、品尝和购买,或许能把贡面的销路更广泛地打开 。好在我们欣喜地获悉,当地政府正在积极筹划,组建贡面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包装宣传,并组成推介小分队前往杭城等大都市宣传推介贡面……同样的情形在我们寻访雪片糕传人时出现 。以米粉、白糖为主要原料做成,糕点片薄如纸、色白如雪,名之“雪片” 。球川的雪片糕,清朝和民国时期都有,解放前很多 。现今只有两三家在做,“满大街都是吃的东西,现在没人买 。”传人之一徐谟庆面对我们的造访,似乎不愿多言,在他看来,这一种传统小吃名声虽大,却似乎并未给今天的球川人带来更多的实惠 。
在古镇街头随意行走,可见一条婉约的球川溪,这是常山唯一的东水西流注入长江流域的溪 。遥想当年,“球川晾雪”是常山一大胜景 。清末是球川造纸业鼎盛时期,纸槽作坊多达500多家,周围溪滩上晾晒着片片白纸,如覆地白雪,引人入胜,故诗人称“球川晾雪” 。如今凭空构想那一番如覆白雪之景,不禁叫人感慨世事迁变,繁盛烟云 。是啊,球川这样一座千年古镇,先人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三十六天井”、兴贤塔、老街,还当有生活着的文化底色 。正是在这些烟火里,我们能很容易地回到家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