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球川:流传舌尖的文化记忆

一千年有多久?我边走边沉思着 。六月某日凌晨四点,我走在这座千年古镇的街上,脚步声和着周遭四起的蛙声,此时的古镇还在沉睡中 。在一个弄堂深处,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朦胧的人影,豆香飘荡,我便是冲着这豆腐坊而
去……
球川处在浙赣边界,是浙西边陲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 。其地“山环成球,水汇成川”,古迹众多,民风淳朴 。宋代大文豪朱熹曾来球川会友,登山览胜,作“山列锦屏秀,水流翰墨香”的千古绝句,球川也因此闻名遐迩 。山环水绕的球川有三大特色物产,即豆腐、贡面、雪片糕,流传至今而不销匿,可谓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其鲜活的日常记忆,就像暗色调的古建筑群“三十六天井”内栩栩如生的雕刻,呈现着生动的亮色 。
豆腐坊内,46岁的姚智华正在挥汗劳作,据说他的豆腐制作工艺源自祖传,其豆腐之好吃是有名的 。此刻,一台磨豆机正在嗡嗡作响,黄豆被磨成乳白色的浆汁流入桶中;浆汁倒入大锅中煮,灶中烧的是锯末木屑,浆汁煮沸后便有浓郁的豆香飘出;沸后沥浆,渣便是豆腐渣,浆便是豆浆 。稍许,老姚在浆中“点”豆腐——这是豆腐制作工艺中至为关键的,豆腐是老是嫩在此一举 。预先要把石膏稀释成水,“点”时动作稍慢,一边“点”一边用木勺不停地搅动 。老姚有20年经验,俯身细细察看,少顷凝成的豆腐脑便如玉脂一般 。接着把豆腐脑舀入榨架中,以纱布包裹,层层相叠,使其榨固成形 。
球川豆腐好就好在鲜、香、嫩 。老姚豆腐与城里菜市场卖的豆腐,闻一闻、尝一尝就知不一样 。老姚说,现在一般豆腐是用蒸汽加热,破坏蛋白质,香味大打折扣,也没有土灶烧出的好吃,他的豆腐有浓浓的豆香,口感细嫩 。衢州城里有火锅店老板慕名远道而来,要求每日定购豆腐,老姚考虑到路远运输和自家产量问题,遂婉拒了 。豆腐品种繁多,除普通豆腐外,还有香干、千张、豆腐皮、烘干豆腐、油豆腐等 。清晨六时许,街上狗儿渐多,人声渐起,我等临街而坐,各人手捧一碗热乎乎豆腐脑,喝得神清气爽 。
贡面当地人称“索面”,又名长寿面,历史久远 。相传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喜食此面,传旨年年进贡,“贡面”因此而名 。据《常山县志》载:“贡面用盐水调和拉制晾干而成,吃时调以辣油、香葱,有子鳖(汆鸡蛋)、火腿作浇头更佳 。” 我的印象中,索面多捆成丫环的8字型发辫一般,丝丝纤细 。过生日或正月初一清早,老家人都要煮索面吃 。正月里拜年,每到一家,总有一碗热辣辣油汪汪的索面迎接,也有的在丝丝面条下还掩藏了两颗荷包蛋即“子鳖”——此种做法,人们戏称之“猪栏草铺芋子”,殊为有趣 。
贡面为纯手工制成,是十分辛苦的力气活 。整个工艺复杂而讲究,宛如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一般人很难掌握这项技艺 。一大坨面团经过揉粉、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晾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十八九个小时方成 。在老面匠徐文生家,我们正好见到他与妻一道“打条”,比大拇指还粗的面条长长拉出,老徐在案板上一手捋、一手揉,手法令人眼花缭乱,只见粗条顿时成了细条,从一堆面粉上滚过;徐妻另一头则把面条圈圈盘入大木盆中 。“打条”后“上筷”,筷须得是箬棍,两根距10厘米左右,把面条盘绕其上,共30余圈 。面筷“上架”后,用暗劲拉扯下端之筷,小指般粗的面条顷刻被拉成精细均匀的丝面,“万千银丝”迎微风飘拂,犹如一幅精致的工艺品 。
【古镇球川:流传舌尖的文化记忆】徐文生做面30余年,其面面头薄、面质好、下锅后不糊汤 。然老徐说他的手艺仍然“太浅”,在一帮徒弟中虽属翘楚,但仍未学到师傅真传,惜师傅40岁即已歇手不做 。这门手艺要靠悟性,悟性好的3个月能出师,悟性不行6年也做不出像样的面条 。老徐腿脚有疾,膝下无子女,现又患坐骨神经痛,已吃不消这样的劳动 。他长叹道:“没年轻人愿意学,我手上的活儿怕是要失传了!”“有儿不学贡面匠,半夜起来把天望 。”做贡面过程很受天气影响,下半年天气晴好时可以多做些,只是和机械制作的“洋面”相比,做贡面耗时费力,产量又低,每市斤售价只高出洋面5毛钱;整天忙碌的收入,还及不上到镇上的厂子里去打工,古镇上原先30多个加工户只剩了不到10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