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何败走麦城?( 三 )



在建安二十四年的那个秋天,也许没有人会怀疑关羽将攻占樊城和襄阳 。

但是,同样出乎大家预料之外的是形势急转直下 。随着徐晃的反击,吕蒙的偷袭荆州,关羽主演的这幕大戏从“威震华夏”的高潮,直接转向了“败走麦城”的覆亡,中间几乎没有任何过渡 。

“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何败走麦城?

文章插图

大锅故国神游觉得其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刘备的战略失误,二是关羽平庸的统帅才能 。

一、刘备的战略失误
刘备的失误,历来不太引人注目 。但是实际上,刘备对于关羽在荆州的覆败,负有很大的责任 。当刘备取得东三郡后,就相当于打通了汉中和荆州之间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跨有荆益”的最后一个支点,也是重点,就成了襄阳了 。既然如此,刘备就应该对其倾注更大的力量 。此时,汉中已经被曹操明确放弃了,西线短期内是不会有来自秦岭以北的压力的 。在西线压力减轻的情况下,刘备应该给予荆州的关羽更大的支持 。更具体地讲,应该从西线抽调更多的兵力前往荆州 。刘备既然授意关羽北攻樊城,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却没有给予关羽足够的军事支持,这是刘备的第一个战略失误 。
“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何败走麦城?

文章插图

为什么荆州需要刘备更多的支持,其实可以从这件事里看出端倪 。
【“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何败走麦城?】
《三国志·刘封传》: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 。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
关羽曾经呼叫在东三郡的刘封孟达支援,其实刘封孟达在上庸的兵力不过几千而已 。由此可见,关羽的兵力确实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了,最后不得已还抽调了荆州的守军前往支援襄樊前线 。这里就引出了关羽在荆州的军队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防范孙权 。

对于刘备来说,这里就又存在另外一个明显的战略失误 。刘备似乎并没有从建安二十年湘水划界的危机中得到足够的警示,并且刘备在夺取汉中后的称王举动,也暗示着他和孙权的联盟即将走到尽头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又并不积极防备孙权,关羽败走麦城的伏笔只能说已经早早埋下了 。

二、关羽的三处败笔
刘备虽然有上面两个明显失误,但是关羽从威震华夏,如此迅速地败走麦城,依然让人感到非常的意外,在很多人眼里,关羽至少不至于就此殒命 。那么,这个“意外”只能归结于关羽本人平庸的统帅才能了 。

(一)关羽贪功,错过了最佳撤军时机

关羽的贪功,历来就有人对此有过批评 。实际上,留给关羽调整部署的时间非常充足 。关羽擒于禁是在当年的七月,而关羽退兵已经是十一月,这中间有足足四个月的时间 。这四个月关羽在襄樊和曹军僵持,曹操为了让关羽和孙权相攻,还故意向关羽泄露孙权即将偷袭荆州的消息,然而关羽犹豫不决,不想放弃似乎就要得手的襄樊,想着拿下襄樊再回军 。
“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何败走麦城?

文章插图

如果关羽能及早回军,江陵等地应该不至于那么快就陷落 。退一万步讲,关羽及时向秭归方向撤退,至少可以守住荆州西部的一些据点,为日后恢复荆州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刘备后来在夷陵之战中,也不至于那么艰难地逐个攻城 。

(二)关羽自负,荆州早已暗流涌动

关羽错过了最佳的回军时机,在不得已撤军后,又表现出了极大的自负 。他认为自己还能带领北征之师回军打败孙权,夺回江陵,这显然是不审时度势的考虑 。然而,关羽的自负更多的表现在他之前在荆州的作风 。荆州的重镇,公安、江陵、夷陵和秭归等地,都是被孙权兵不血刃地拿下的 。这么多荆州官员的投降,恐怕和史籍中记载的关羽“骄于士大夫”有脱不了的干系 。荆州地处刘备集团抗击魏吴的前线,人事敏感,关羽“董督荆州事”,本应团结荆州文武谨慎行事 。但是他个人的行事作风,却导致了类似糜芳这样刘备集团元从势力都投降了孙权 。荆州出现这样众叛亲离的局面,关羽本人恐怕难辞其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