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励志格言大全 关于榜样的名言诗句

1、《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 ,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 不指南方不肯休 。
[宋] 文天祥
【注释】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 , 以家产充军资 , 起兵抗元 , 入卫临安 , 不久任右丞相 , 赴元军谈判被扣留 , 拘押北行 。后脱险南归 , 率兵抗击元军 。景炎元年(1276) , 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 , 作《扬子江》一诗述志 。景炎三年(1278) , 他因兵败被俘 , 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 , 终以不屈被害 。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 。寥寥数语 , 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 , 气魄雄浑 , 放眼宇宙之无限 , 寓寄哲理之深沉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 , 而且对得顺乎自然 , 气势充沛 , 浩大无边 , 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 遗芳千古 。
鹳雀楼 , 又名鹳鹊楼 , 据《清一统志》记载 , 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 , 唐时为河中府)西南 , 黄河中高阜处 , 时有鹳雀栖其上 , 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 , 前瞻中条 , 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 写得景象壮阔 , 气势雄浑 。这里 ,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 ,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 也如临其地 , 如见其景 ,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 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 , 又在远处折而东向 , 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 , 由近望到远 , 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 , 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 , 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 , 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 , 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 ,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 ,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 , 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 , 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 , 虽是论画 , 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 , 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
诗笔到此 , 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 , 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 , 以“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 , 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 , 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 , 既别翻新意 , 出人意表 , 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 ,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 , 也起了点题作用 , 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 , 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 , 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 , 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 , 而含意深远 , 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 ,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