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典籍中 , 有关流行病的记载比比皆是 , 皆称为“疫”“疾疫”“疠”等 , 一般统称为“疫” 。 史上流行性传染病最早发生在东周 。 先秦典籍《春秋公羊传·庄公卷八》载: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 , 齐国发生大灾 。 “大灾者何?大痔也 。 ”就是全国性流行的传染病 。
此后 , 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 。 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不完全统计 , 从周代到清朝共发生疫灾238次 , 疫情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发生于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的“汴京大疫” , 50天时间 , “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 , 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 。
面对流行性传染病 , 古人怎样防控?
商周时期奉行的“先鬼后礼”制度一直影响到秦汉初期 。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曰:“先腊一日 , 大傩 , 谓之逐疫 。 ”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 祖先们认识流行性传染病的能力不断提升 , 防疫措施逐渐科学化 。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就认为:“五疫之至 , 皆相染易 , 无问大小 , 病状相似 , 不施救疗 ,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接着提出防止传染需要“避其毒气” , 即避免与患者接触 。
于是 , 严格的“隔离观察治疗”应运而生 。 《汉书·平帝记》载:“元始二年(公元二年) , 旱蝗 , 民疾疫者 , 舍空邸第 , 为置医药 。 ”就是说 , 西汉末王莽掌权时就创建了中国史上最早的传染病隔离医院 。
魏晋南北朝 , 防控流行性传染病的“隔离”成为制度 。 《晋书·王彪之传》谓:“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 , 旧制 , 朝臣家有时疾 , 染易三人以上者 , 身虽无疾 , 百日不得入宫 。 ”萧齐时 , 太子长懋等人设立了专门的流行性传染病患者隔离机构——六疾馆 , 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
【面对流行性传染病,古人怎样防控】宋至清 , 阻止疫情传播的“隔离”措施更加“冷酷” , 即便父子也不能接触 。 南宋初曾任“中书舍人”的朱翌在笔记小说《猗觉寮杂记》中说:“江南病疫之家 , 往往至亲皆绝迹 , 不敢问疾 , 恐相染也 。 ”
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史料笔记《癸巳存稿》载 , 为防止天花传播危及皇室 , 清初设有“查痘章京”一职 , 查得天花病人即“令其迁出四、五十里以外” 。 顺治皇帝患天花而死 , 为确保年幼的康熙不被感染 , 太皇太后命保姆护视康熙于紫禁城外 , 不得进宫探望父皇……
除采取隔离措施外 , 古人也加强个人卫生管理 。 唐代《千金要方》有“常习不唾地”之说 , 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天行疫瘟 , 取初病人衣服 , 于甑上蒸过 , 则一家不染”之方 , 说明古人注重保持不随地吐痰和消毒防控等良好习惯 。
预防传染病戴口罩的历史相对晚一些 , 《马可·波罗行记》中“元制规定 , 向大汗献食者 , 皆用绢巾蒙口鼻 , 以防唾沫污染食品”的记载 , 表明中国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 。 在信息闭塞、医药匮乏的古代 , 隔离、戴口罩、勤洗澡、洗手、换衣等措施 , 对预防和阻止传染病发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赵柒斤)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
- 面对山的房子风水如何 房子后边是两座山的缝隙风水上好不
- 房子前面对着山洞风水 房子对着山洞风水
- 房子方位风水图解 面对山的房子风水如何
- 初中生面对近一个月的寒假,该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 二战有哪些经典名人的语录?
- 每天保持微笑的励志语 微笑面对每一天的说说短句
-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逃避现实?
- 人生无处不修行,你们都是如何面对眼前的困境的?
- 12强赛分组抽签结果出炉,国足将面对日本澳大利亚,你看好国足冲击世界杯的前景吗?
- 人民日报评中国足球:面对挑战,只有改革,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