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中的好句 金色花赏析句子( 二 )


泰戈尔从小就在这种环境氛围中成长 , 受到宗教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 , 再加上他后来受欧洲资产阶级泛神论的影响 , 接受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 所以他在颂神的同时也在宣扬“泛爱”思想 , 所以他的精神、创作便有着独特的风格 , 充盈着宗教的爱的浓郁气息 。
泰戈尔认为 , 宇宙的最高本体是一种精神的实体 , 称之为“梵” 。不过 , 作为诗人哲学家 , 他更喜欢从诗人的形象思维出发 , 把“梵”描绘成人格化了的神 。因此 , 在他的诗歌中 , 梵是以有形的形式出现的 , 而不是抽象的虚像 。
作品中的母亲 , 从某种角度看 , 就是具有了人格的神 , 或者具有神性的人 。宗教的神是无上的、崇高的、充满爱的 ,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纯真的 , 因此作品中的母亲 , 性情温柔敦厚 , 虔诚、平静、持重 , 集人类美德于一身 , 同时对精神世界的信仰有着完全的皈依 。
这种宗教教化、思想熏陶下的母亲又如何会因孩子的一时不见而着急、担心、惶急?“你要是叫道” , 这只不过是母亲在一种平和心态下对不在眼前的孩子的亲切的呼唤 , 而不是不知所措的大声呼喊 。她并不“惶急” ,  即使这种心情存在 , 也不会“与时俱增” , 她只是轻缓地呼唤她所了解的、其实并未远离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又出现在自己眼前时 , 母亲有的只是充满爱意的责怪 。
这是一个内心充满爱与虔诚的信徒对人的信任 , 对善、对爱的信任的外在表现 , 这是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 也是作品中母爱巨大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的源泉所在 。作品的深沉的、美的触动力由此而生 , 而生之土壤就是印度传统的的宗教文化 。正如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养生学的太极拳法 , 外观舒缓大雅而内含刚健之力 。
泰戈尔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流行 , 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 , 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息息相关 。
郑振铎在《泰戈尔传》中说:“他却是个爱的诗人 。爱情从他的心里、灵魂里泛溢出来 , 幻化成了种种式样:母的爱、子的爱、妻的爱……一切都从他优美的诗歌里 , 曼声而恳挚地唱出来 。”
泰戈尔提倡不排除物质方面但比它更高的精神生活层次 , 他的哲学以“爱”为归宿 , 追求完美的“爱”的精神世界 。在他的散文诗里常常有着宗教意义的、更为广博的爱 , 最高尚、纯洁的爱 。《金色花》中便蕴含着这种庄严的、美丽的爱 , 我们在欣赏、解读时是不能忽视它的 。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 , 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意义自然不可等闲视之 。在金色花的林荫之下 , 人不自觉地也会受到圣洁、纯真、至善的精神气息的浸润 , 而变得沉稳、至真、至善、至诚 。母亲祷告前沐浴 , 便是要洗去身上的尘土与尘俗 , 还原本色 。这样的人 , 尤其是女性 , 更何况是一位母亲 , 她所受到的影响该是深远的 , 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气息该是浓郁的 , 那么此时 , 她会像凡夫俗子般惊慌、焦急吗?
因此小编认为 , “为什么妈妈见了面 , 说:‘你这坏孩子?’”这一句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切的责问 , 是面带微笑的责怪 , 是母亲知道孩子故意与自己“捉迷藏”重新出现在眼前时的“明知故问”的喜悦 。这喜悦的背后是母子之间的和谐融洽 , 是母子之间的充分的了解和信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