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之无愧什么意思解释 当之无愧是什么意( 六 )


出处: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自幼学成十八般武艺, 寸铁在手, 有万夫不当之勇 。 ”元·施君美《幽闺记·罔害璠良》:“此子六韬三略皆能, 有万夫不当之勇 。 ”
019道【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道、途:路 。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 。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 。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
【康庄大道】kāng zhuāng dà dào康庄:平坦, 通达 。 指道路四通八达 。 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 。 也比喻光明的道路 。
出处:《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 五达谓之康, 六达谓之庄 。 ”清·赵翼《瓯北诗话》:“然险怪仿昌谷, 妖丽信温、李, 以之自成一家则可, 究非康庄大道 。 ”
【道不拾遗】dào bù shí yí遗:丢失的东西 。 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 。 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 也作“路不拾遗” 。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 道不拾遗 。 ”《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 民不妄取 。 ”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dào gāo yī chǐ, mó gāo yī zhàng道:正气 。 魔:邪气 。 原是佛教告诫修行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 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阶段, 就会有魔障干扰破坏而可能前功尽弃 。 后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 。 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 冤业随身, 终须还账 。 ”清·谭嗣同《仁学》四十:“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愈进愈阻, 永无止息 。 ”
【道路以目】dào lù yǐ mù人们在路上相遇, 只能用眼睛相互示意, 什么话也不敢说 。 形容社会黑暗, 人民没有言论自由 。 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
出处:《国语·周语上》:“厉王虐, 国人谤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 ’王怒, 得卫巫, 使监谤者, 以告, 则杀之 。 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 ”《史记·周本纪》:“三十四年, 王益严, 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dé dào duō zhù, shī dào guǎ zhù道:指道义、正义 。 寡:少 。 指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 ”
【分道扬镳】fēn dào yang biāo镳:马嚼子 。 分路而行 。 比喻目标不同, 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比喻因志向或目标不同而各奔前程 。
出处:《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 自应分路扬镳 。 自今以后, 可分路而行 。 ”
【安贫乐道】ān pín lè dào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 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 。 安于贫穷, 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 。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 恬于进趣, 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 ”
【问道于盲】wèn dào yú máng向瞎子问路 。 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 不解决问题 。
出处: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 不于其人, 乃以访愈, 是所谓借听于聋, 求道于盲 。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而书生便以为长淮不易守者, 是亦问道于盲之类耳 。 ”
【师道尊严】shī dào zūn yán师道:为师之道 。 原指教师受到尊敬, 他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或道理才能得到尊重 。 现指教师地位崇高受人尊敬 。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 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